《歌手》总决赛,争议热度盖过歌王本人,竞技
文/纪晓芙
从《我是歌手》到《歌手》再到《歌手·当打之年》,这档曾经风靡一时的歌唱类竞技节目被指沦为了现在的打歌平台,参加门槛也被指是一届比一届“低”。
即使热度不似从前,但《歌手》这个IP的口碑却是不错,然而,其一世英名似乎就在近日晚上的总决赛遭遇翻车。
不仅“歌手 难听”词条被顶上热搜,质疑《歌手》“剧本杀”的人也不在少数。
有人说,在第一轮淘汰周深和米希亚,就是为了给第二轮华晨宇夺冠作铺垫。
还有人说,虽然节目一开始就预料到谁会夺得歌王桂冠,但看总决赛就是看的憋屈。
甚至还有人说,《歌手》的质量一届不如一届,已经从刚开始的“视听盛宴”沦落到了“难以下咽”的地步。
网友们真情实感的控诉也不无道理,但《歌手》这次能播出,本就是经历了一番风风雨雨。
如今,各大平台的竞技节目和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如何保证绝对的公平?
光是想想都觉得不可能,无论是剪辑师的个人喜好,抑或是各方投资商的立场,都注定无法让这些选秀节目完全公平起来。
但竞技类节目想要收视率,光靠竞技是远远不行的。
这次的《歌手·当打之年》,被曝很多歌手本不愿意来,很多粉丝也不愿意自家偶像去淌这浑水,本就是“先天不足”的境况,节目组要是再不制造些噱头出来,怕是会糊得彻底。
所以,争论从第一场“黄霄云奇袭毛不易”开始,便没有停过。
但总归,《歌手·当打之年》的本质也还是一个综艺节目而已,它的存在,除了去评判一个歌手能力的高低和好坏,还需要能够“博观众一笑”,在这个前提下,节目很难做到绝对的公平。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把《歌手》从“公平竞技”的神坛拉了下来呢?
第一季的羽泉,第二季的邓紫棋,第三季的A-lin,第四季的徐佳莹,在《歌手》正当红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歌手抢着争上这个节目的名额。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风头就变了,《歌手》也从一个每一届都能杀出一个黑马歌手的节目,变成了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歌坛新人来打酱油的地方。
参赛歌手的质量也决定了竞演曲目的质量。
从前,每一首歌都经得起推敲,现在,却是让人顶着不适看完了总决赛。
以前,7首歌都难分伯仲,现在,每一轮哪首歌表现得好,连一般人都一目了然。
以前,歌手结束演唱后,都有专业乐评人点评歌曲,现在,怕是专业乐评人都不想自己蹚浑水。
从前,《歌手》引起讨论最多的总是每一位歌手哪一期唱了什么歌,真好听。
所以,观众对歌曲的关注度往往会超过对节目的本身,很多人即使没有看过节目,也愿意把节目的歌单往收藏夹里放。
然而,这次的《歌手·当打之年》,宣传中心却是偏离了歌曲本身。
歌手之间的恩恩怨怨和奇袭赛制,往往才是曝光点最高的所在。
“黄霄云奇袭毛不易”,“刘柏辛奇袭失败”,“袁娅维被淘汰”。
《歌手·当打之年》还没有开播几期,有关于500位大众评审的争论已经压不住了。
也因为大众评审的投票结果与观众心目中的总是不符,更有人给他们冠上了“聋的传人”的称号。
这样的宣传方式,也让很多人心中对《歌手》的看法变了味。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歌手》,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并不是哪位歌手又有什么歌出圈了,而是谁谁谁又奇袭了谁谁谁。
观众的娱乐兴趣大于对歌曲的欣赏兴趣,一个竞技类歌唱节目所受到的关注却是观众对于每一次排名的争议,以这样为宣传导向的《歌手·当打之年》,口碑翻车,似是迟早的事。
一档好的综艺节目,应该把玩梗融入剧情,而不是突兀到被观众察觉出来。
许是初次玩梗还不熟悉套路,《歌手·当打之年》的剧本痕迹实是太重。
早在嘉宾宣传阵容出来时,就有人预料到了歌王的人选,最终结果果不其然。
在节目的进行过程中,不乏有表现次次让人惊艳的歌手,但这样的歌手却在决赛中以一轮游告终。
而在节目刚播出时,提早买热搜,某歌手手滑点赞内涵po文,热度甚至盖过了歌手的选曲。
有人说,在这次的总决赛中,常规赛拿过第一的歌手在第一轮之前都走了,除了一个人。
很多人吐槽赛制没眼看,夺冠人选就那一个。
但其实,哪个竞技类综艺没有剧本?
即使参赛歌手一届不如一届,即使观众的关注度偏离了节目本身,即使夺冠毫无悬念,但正是这些争议,让这次的《歌手·当打之年》并没有沦落到扑街的结局。
虽然这个结果,对很多人来说,并未符合他们心中所想。
不过,能够夺冠自然也是拥有着毋庸置疑的实力。那么在这届《歌手·当打之年》,谁才是你心目中的歌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