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影视行业走向,戴莹、谢颖、白一骢等
传媒内参导读:关于短剧集、IP、网络院线、营销、影视行业困局、公司生存等问题,戴莹、谢颖、白一骢、董冠杰、郭靖宇、张余等人士带来他们的新思考。
来源:传媒内参-传媒独家
编辑/朝明(转载须授权)
今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内容涵盖完善申报备案公示、反对内容“注水”、演员片酬比例等内容,引导规范电视剧行业。同时还强调,机构在申请备案公示时,剧本创作应基本完成。这些新规定的出台,不可避免的对于行业在创作等方面产生影响。
在第26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2020.春季)线上创作论坛上,优酷剧集中心总经理谢颖表示:“如果能够全剧本开机,其实是把未来很多成片的风险在开机前就规避掉”,但是具体到创作者,还是存在一些对于细节的疑虑。在灵河文化创始人、CEO白一骢看来,这些政策总体上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过去两年整个行业的生产速度比较快,存在对于质量的忽视,这些新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引导创作者们回归到内容本身上来。
春交会线上创作论坛和青年制作人论坛影视行业大咖精彩观点, 传媒内参整理如下:
爱奇艺副总裁、自制剧开发中心总经理戴莹:
短剧集在精品化上占有一定优势
观众对集数是无感的,他们只愿意为质量买单。而短剧集在精品化上占有一定优势。
很多故事的体量,包括我们了解到以前的小说,不足以支撑庞大集数的剧集,那么它的改编体量只能是短剧集,比如6集、12集。我们就只能做短剧集,朝做成精品化内容的方向努力。
短剧集对于目前的整个产品布局来说具有创新性,具有引领价值的方式,这种引领的方式,作为平台特别有必要去尝试。
优酷剧集中心总经理谢颖:
好的IP是打开收视与观众情感的“钥匙”之一
不管是长剧还是短剧,只要质量好,有了一部分固定用户之后,用户如果喜欢这个作品他是愿意为之付费的,这一商业模式对平台来说是很好的探索和补充。我们更想尝试的是未来精品短剧的付费。
目前,国内网络文学的创作已经达到1755万,作品累计达到了2442万部,辐射的读者规模大概是4.3亿。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影视作品,最关键的核心还是故事和人物。
什么才是好的IP作品?好的IP是打开收视与观众情感的“钥匙”之一。
灵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白一骢:
如何预设并找到观众想要看什么很重要
虽然目前我们的主营业务偏“TOB”,互联网的发展给了我们具备转向“TO C”的条件。
对所有的制作者,尤其年轻制作者来说,如何预设并找到观众想要看什么很重要。所以我们这几年发展不错的很大原因在于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尽量挖掘观众需求。
疫情让我们开始冷静思考未来该如何发展,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未来仍然是优质内容占据头牌的时代,挖掘观众需求,了解观众的喜好对于之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大家谨慎的悲观,不要觉得一批公司的倒下代表着整个行业遇到了麻烦,我认为倒下的公司刚好是一次洗礼,留下了我们这些真正只会干这些事的人坚持着,等待市场慢慢好起来恢复到以前的状态,甚至恢复的更好,不要太悲观。
奇树有鱼创始人兼CEO董冠杰:
未来会有网络院线甚至网络票房这个说法
我们最开始就想做“TO C”模式,在2015年看上去只有网络电影是“TO C”的模式,所以我们从网络电影入手。
网络电影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一开始的鱼龙混杂,几十万拍一部到一年拍几千部,比较客观的讲,一开始并不能称为网络电影,只能叫60到80分钟的长视频,但所有的行业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为什么一开始拍摄水平不高却吸引了大量用户观看呢?
是因为这部分领域缺内容,用户是饥渴的,所以目前网络电影能有现在的发展本质上是由用户需求推动的,随着行业的发展成本也在不断的提升,影片质量也在提升,虽然跟院线电影对比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跟2015年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未来院线与网络双平台是否会发展成为常态,短时间内还不好判断,但从长期来看一定会成为常态,我可以大胆预测未来会有网络院线甚至网络票房这个说法。
影视行业这块,网络电影也好,院线电影也罢,不可能永远处在“夏天”,冬天是有助于正常生态的发展的,通过冬天活下来的都是生命力顽强且经过检验的,同时也会杀死很多细菌,前些年过于热的影视行业泡沫有些严重,每天处在忙碌的开机状态,真正的优质内容又有多少?
长信传媒集团董事长、创始人郭靖宇:
深耕同类题材、尝试不同领域
在同一个生态下,市场上任何一类产品只要做精了都会有人需要,直到今天,如果我仍然去深耕同类题材,依然能够养活团队。
任何一个团队如果想要活的更久,有更丰富的未来,就要在不同领域去尝试,尤其是在今天的形势下。
无论是以前在电视台还是现在的网络,不变的是内容本身。我们作为创作者来说只要坚定的把故事讲好,内容有人想看,也许你在互联网里不那么红,不那么爆火,但一定是会收获受众的,只不过可能是小众,未来可能会成为互联网领域中的文艺片。
例如《最美的青春》如果没有中央电视台的播出,只在互联网上播出,我相信一定会有观众,但有可能止步于网络中的文艺片,如果所有的作品都变成网剧,也许文艺片也会像在电影中的地位一样成为专门的类别,受到尊重。
映美传媒联合创始人张余:
用互联网思维生产和营销作品
如果问我们有什么样的秘诀能够不断地在市场上发掘冒尖作品,那就是对每一个失败的作品不断地复盘积累。
内容市场发起方的成功概率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也许不知道哪些事情是对的,但积累的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哪些事情是不对的。
在创作的时候我们也用互联网思维生产和营销一个作品,平台对播出内容后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会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核心目的和内容诉求,每次从作品中踩的坑都成为我们复盘中宝贵的经验,我们也会从更深层思考一个作品怎样才能更成功,基于这个部分我们不断地明确这波用户到底需要什么。
用产品经理的思维来考量我们的作品是否能够跟上市场的时候这个剧就已经进入营销模式了。
要不断用营销的思维去考虑如何将剧推向市场,从内容的策划、制作到宣传和发行上如何击中用户,同时剧中的哪些点可能会成为受众槽点,站在观众的视角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们都会去揣摩,相较于之前拍着脑门想内容的阶段会更加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