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丨王侠:直面疫情给汽车行业
2020年6月13日,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如期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重庆市政府的领导,汽车厂商代表和众多媒体出席了论坛。
2020中国汽车重庆论坛是今年首次行业聚会,我们的话题自然离不开疫情,离不开车市的重启和重振。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评估疫情的影响?如何做好后疫情时期的应对之策呢?在对此,中国贸易促进汽车行业委员会王侠会长率先致辞,将一些个人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首先,要直面疫情带来的惊人影响力。
今年1-5月,中国汽车产销778.7万辆和795.7万辆,同比下降24.1%和22.6%。虽然商用车基本追平去年水平,但乘用车降幅仍然接近30%。新能源车似乎变得更加艰难,销量同比下降38.7%,严重跑输了大市。
2、3月份出现的断崖似下跌带来了可怕的连锁反应,在中国,1000多家经销商申请注销或破产,有些实力较弱的车企也许再也不能从停摆的状态中恢复过来。在国际上,全球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有的老牌跨国车企也开始战略收缩和调整,有的不得不部分撤出中国市场,许多企业不得不做出减产、降薪、裁员的举措。可以说,全球所有的汽车企业都经历了一次生死大考,整个汽车产业所遭受的创伤还会在这些残酷的数字之外继续演化。
其次,要客观评估车市的回升。
虽然损失惨重,但中国车市回升的势头还是不错的。在4月份止跌基础上,5月份销售环比增长5.9%,同比增长14.5%,久违的两位数增长,而且销量与产量逐渐趋同,说明汽车购买需求的累积效应正在稳步释放,疫情导致的灾难性影响正在结束。但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前5个月的环比增幅不断收窄,月度销量的V型反转走势逐渐趋缓,基本上与前几年的月度走势合拍,另外,5月份的终端上牌数量并没有恢复到去年的水平,所以对于下半年车市的持续增长,我们不能过于乐观。
疫情的深层影响肯定会在下半年继续演变。数据表明,5月汽车出口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45%,零部件进口环比下降16%,同比下降24%。前5个月,全球车市,中美德日四大汽车产销大国中,只有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由负到正的反转。这说明海外市场的恢复还尚需时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扩大内需、加强新基建等一系列重振经济的战略措施,各个地方也相继出台了鼓励消费的举措,希望这些举措能够有效对冲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
第三,要深刻认识疫情给汽车产业带来的深层影响。
5月份,豪华车销售同比增幅超过20%,而8万以下车型需求低迷,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人们对健康、安全、生活品质的追求直接反映到了汽车消费上。可以说,疫情按下了消费升级的转换键,为产品品质和品牌升级打开了新的空间。
5月份,销量前10的头部车企的市场集中度为61.8%,各自的市场占比最高的超过11%,最低的只有4%左右。各自的同比增幅有的高达近70%,有的却负增长近20%,呈现出严重的贫富不均。可以说,疫情按下了企业优胜劣汰的加速键。
进入5月份以来,大众增持江淮汽车和国轩高科股份,中国兵装集团、一汽、长安、东风和南京方面成立合资公司,BOSCH、WABCO等多家汽车零部件巨头参与组建"氢能重卡第一股",福特与大众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这些体量更大、跨度更宽、层次更深的资源整合大手笔,在疫情压力下由规划变成了现实,可以说,疫情按下了产业整合的回车键。
当然,在后疫情时代,我们会面对更多不确定性和更多新课题,供应链的修复甚至重构、产业基地的关停并转、消费信心的重塑等等,技术和资本的竞争与整合之外,又增加了国际政治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大影响因素,挑战的难度系数又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即将出现的车市新常态与原来的常态会有很大的不同。
最后,王侠会长表示:"灾难是一次极限压力测试,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和市场,让我们认识到短板会致命。在汽车产业这个果园里,低处的果子已经摘完了,高处的果子又可能被意外的大风吹掉。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果树,甚至学会自己种树。这就是我们应有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