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重庆企业深化对接合作 唱好“生物医药双城记”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生物医药行业也将迎来重大机遇。”3月18日,重庆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重庆高圣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勇在接受重庆新闻网·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说,接下来,应积极推进成渝两地生物医药“产学研”合作,搭好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生态圈,利用双城经济圈区域和优势互补,加大国际技术合作与生物医药进出口贸易,通过生物医药产业带动更多的创新创业产业集群效应。

如何唱好“生物医药双城记”?

周勇建议,两地生物医药园区应在产业协同创新基础上,走出一条既有差异、又集群发展的路子。针对成都向东,重庆向西的发展趋势,立足两地区域优势、结合两地生物医药产业实际,进行合理布局。即从上游原材料供应、技术协同攻关,到中游临床前实验、中试孵化、加速转化,再到下游的生产和销售,实施产业差异化发展策略,实现两地合作共赢局面。

另一方面,两地生物医药行业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和科研联合攻关。“川渝一家亲”,通过加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学术交流、学术活动,科研合作、科技攻关等实现生物医药科研与产业化的融合与互补。成渝双城经济圈,生物医药产业要充分发挥两地在生物医药学术圈的专家、学者资源,加强交流、相互合作,优势互补,联合开展和申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端智库和协同解决方案。

“对生物医药行业而言,双城的人才资源共享也将得以实现。”周勇告诉记者,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最具流动性的资源,川渝两地有很多人们熟知的高校,比如重庆有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大学等,四川有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接下来,可以发挥两地高校专家资源和全球校友资源,建立生物医药共享专家人才库。成渝双城经济圈形成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使得全球人才落地双城经济圈,从而实现人才产业共兴,共享双城经济圈人才红利。

另一方面,唱好“生物医药双城记”可以持续提供优越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优质项目和优秀人才落户。打造生态创新链、信息链、数据链、转化链。对生物医药生态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如新药研发转化与CRO平台等,两地可以齐心协力形成优势力量,解决生物医药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瓶颈。另一方面,通过唱好“生物医药双城记”,还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生物医药创投机构进行深度合作,以及在国际合作中形成更强吸引力和竞争力。

重庆新闻网·重庆晨报记者 刘翰书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