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寡妇门前是非多”,下句才是重点,却
俗语,都是老一辈的人们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短小精悍的俗语,里面蕴藏着人们花费的时间与经验,从俗语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来自生活方方面面的智慧,当然也充满着些许趣味性,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真的是需要我们好好的揣摩的,俗语大多都比较短,读起来比较顺嘴,所以在日常生活工作或者聊天中,就可以拿来用。下面我们就来看一句,人们经常说的俗语。
“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的涵义,“寡妇”指的就是丈夫去世了的女人。在过去基本上每个村子里都有几个寡妇的,现在基本没有了。当时寡妇的命运其实是很悲惨的,因为过去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男人就是家中的顶梁柱,要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可是,如果家中的男主人早早去世了,那留下孤儿寡母的,日子可想多么的艰难。
一些寡妇靠官府补贴,先由族中长辈向官府申请“贞节牌坊”,官府在适当给与一些补贴,这种类似于现在的贫困户;还有一种是家族扶持,古时候女人以裹脚为美,由于这种缺陷存在,所以不能下地干活,土地只好被家族收回,再由家族给予一定的补助,勉强度日;自力更生,有的寡妇背后没有家族帮忙,为了生计,只能把自己贱卖到大户人家当丫鬟。
在一个村里,寡妇就那么几个,并且他们没有男人来撑腰,一些男人见到寡妇了,就或大或小有一些想法。何况有些事情是真需要找村里的男人帮忙才行的,这样就容易传出来一些闲话。而男人的媳妇们看到了,就会把怨气撒在寡妇的身上,因此也就有了“寡妇门前是非多”一说。
而下一句“鳏夫房顶炊烟少”,则更好理解了,鳏夫就是指失去了妻子的男人,一般按照古代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就是男主外女主内,妻子都是在家做饭带孩子的,如果一个男人失去了妻子,家里冷冷清清,自然就少了做饭的人,男子做饭的话炊烟也就少了,这对一个男人来说说多了都是泪啊,不光失去了妻子,就连吃饭可能都成了问题。这一句虽然知名度没有那么高,但是蕴藏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农村俗语跟传统文化不同,在历史长河中,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变化。在有些地区,“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下一句,就演变成了“财主门前孝子多”,大户人家从来不缺为其效力的人。现代社会这句话依然适用,可以想一下,在农村,那些不孝儿女多数出自贫苦家庭,自己生活就很拮据,哪还有精力赡养父母呢?反倒是那些村里的大户人家,一家人和和气气,子女大多比较孝顺。
不过时代发展了,现在女人的地位提高了,寡妇再也不需要像过去一样从一而终了,她们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了。当前男多女少,在农村里二婚的女人也一样不缺追求者。所以“寡妇门前是非多”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是“鳏夫房顶炊烟少”却越来越多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