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遭囚禁后,将东北军指挥权交给此人,这
"东北军",一支曾经令国人扼腕痛惜的部队,关于这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有着无数版本,而对于张学良则更是褒贬不一。直到“西安事变”之后,他将"东北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此人,张学良终于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
"东北军"为中华民国时期,全中国唯一一支陆、海、空编制齐备的军队。
"东北军"的前身为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被称为奉军。1927年,张作霖自命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摄行大总统的职责,后被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的联军击败,退回了东北。
1928年6月4日,一直不肯与日本人合作,而且对日军态度非常强硬的张作霖,在乘火车返回奉天官邸的途中,于皇姑屯遭日本关东军行刺身亡。1928年12月29日,继任奉军统帅的张学良通电全国,宣称接受南京国民政府之管辖,奉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
率三十万东北军退入关内,将东三省拱手送给日本,张学良身背骂名。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东北军将何去何从?在共产党的帮助之下,一些东北军将领陆续脱离了国民党政府的控制,走上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道路,其中就包括了吕正操、万毅等人,以及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后来都成为了开国将军。
1937年10月,东北军第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在冀中举起了抗日大旗,后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建立了冀中军区。1942年8月,第五十七军一百十一师师长常恩多,与苏鲁战区秘书主任兼政务处长郭维城,率该师举行了"八三"起义。
留在国民党阵营的东北军,同样是浴血沙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东北军迅速开往了抗日战场。第五十一军在于学忠的率领下,参加了淮河保卫战、血战台儿庄、徐州大会战以及武汉保卫战,后与五十七军一起挺进鲁南。第四十九军、五十七军和六十七军,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浴血奋战,五名将军战死前线。
第五十三军转战于冀、豫、鄂、湘等抗日战场,后又奉命入缅甸、越南,对日军展开作战。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激战之中,东北军将领吴克仁、朱鸿勋、吴桐岗、刘桂五、方叔洪、黄德兴、刘启文、扈先梅,以及无数的东北军官兵阵亡。
张学良在被蒋介石软禁之后,他将东北军交给了于学忠将军。
于学忠(1890-1964),山东蓬莱于家庄人,东北军之核心将领,张学良的左膀右臂。于学忠将军是天生的军人,具有山东大汉之血性,他一直积极主张抗日。1933年,于学忠任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军长,驻扎天津、塘沽、大沽、马厂、杨柳青一带,寸步不让地与日军形成了对峙。
此时,日军在侵占了东北三省之后,继而入侵山海关、热河及长城各关口。而蒋介石仍继续执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扬言"侈谈抗日者杀无赦",随后又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把绥东、察北、冀东划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之区域。
"如果日军不停止挑衅及阴谋刺杀等一切险恶行动,即向日租界开炮!"
为了配合军方行动,日本特务机关长土肥原和日本驻屯军武官柴山,亲自出面拜见于学忠将军,企图游说于学忠搞"华北独立",却被于学忠严词拒绝。日本特务机关见威逼引诱不成,便又故技重施,他们不断地进行挑衅,制造事端,甚至是密谋阴谋刺杀于学忠将军。
忍无可忍的于学忠警告天津的日本特务机关:"如果日军不停止挑衅及阴谋刺杀等一切险恶行动,即向日租界开炮!"
日军的挑衅行为由此有所收敛,但他们却要求蒋介石撤了于学忠。
当时军政部长何应钦正在北平,他就命令于学忠将军自请长假,于学忠愤而答道"我叫外国人逼迫自请长假,我感觉太丢人,你撤我的职吧!"
不久,何应钦就与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何梅协定》达成之后,蒋介石也如了日本人所愿,把于学忠调至陕、甘"剿共",其目的不言自喻,或是东北军剿灭心腹大患红军,或是红军替他解决了这些不听话的东北军。
"你看蒋介石左右这一些人,没有一个好人,庸碌无能,光会贪污,营私舞弊,吃喝嫖赌,把中国搞得这么糟糕,现在我看好之人在共产党方面"。
于学忠将军在到达了陕、甘之后,公然违抗蒋介石的"剿共"命令,反而与共产党频繁接触。"西安事变"前夕,于学忠在东北军的高级将领会议上说道"你看蒋介石左右这一些人,没有一个好人,庸碌无能,光会贪污,营私舞弊,吃喝嫖赌,把中国搞得这么糟糕,现在我看好之人在共产党方面"。
此后于学忠将军不但支持张学良的"兵谏"行动,并率先在"八项抗日主张"上签了名。"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于学忠将军奉张学良之手谕,全权负责指挥东北军。
驰骋抗日战场,屡立战功反遭明升暗降。
自1938年1月开始,于学忠将军率部参加了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保卫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1939年1月,于学忠将军任苏鲁战区总司令,指挥第五十一军、五十七军,从鄂豫皖地区越陇海、津浦路,向敌占区鲁南进发,并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与八路军并肩对日军进行作战。
1944年3月,因为于学忠将军与八路军的频繁接触,而犯了蒋委员长的大忌。为了夺取于学忠的兵权,委员长使用了他最擅长的明升暗降,委任于学忠将军为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同时卸任苏鲁战区总司令的军职。
1949年,蒋介石胁迫于学忠去台湾,却遭到了严词拒绝,随后便隐居于四川民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学忠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2年12月,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8月,于学忠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2月,于学忠任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1964年9月22日,于学忠将军病逝于北京,终年7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