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航母弹道导弹系统过于复杂,与超高音速导弹
反航母利器东风–26中程弹道导弹,是目前世界极少数先进反舰弹道导弹之一。
但是,使用中程弹道导弹去打击航母并无太多的优势,反而是需要更多也更高的科技水平,比如说:需要海洋卫星实时对航母战斗群进行监控、全球定位卫星系统对飞行弹道进行弹道修正、需要中继通讯卫星进行人与导弹之间的信息沟通,仅卫星这一项就需要巨额的资金和极高的技术支撑,试想一下导弹从几千公里之外去打击一个散布在上千平方公里内的目标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苏联在鼎盛时期都没做到,到现在世界上也仅有我们国家初步实现,这说明这个技术的掌握是困难重重的。
苏联“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当年“饱和攻击”航母战斗群的重要一环,发射射程550公里的SS–N–19巨型反舰导弹,潜艇隐蔽性高于战舰和中程轰炸机,对航母战斗群的威胁性也最大。
使用弹道导弹去攻击航母的本意,就是因为航母战斗群的战斗力过于强大,舰载机再加上护卫舰艇构成了绵密而有效的进攻与防御体系,绝大多数国家使用海军和空军常规力量去硬怼是非常难以做不到的,比如说:苏联在1980年代提出了“饱和攻击”方式去突破航母的防御,就是使用远程轰炸机、巡航导弹核潜艇和水面舰艇发射远程反舰导弹,在间隔极短的时间内向航母战斗群发射至少78枚(一说是96枚)巨型反舰导弹,力求突破“宙斯盾”防空系统,有4~5枚突防成功击中航母…这个战法算是比较可行的。
图–22M中程轰炸机机翼下携带2枚KH32“王鱼”巨型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是俄罗斯目前打航母的专用装备之一。
但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做不到了!因为武器装备构成的打击链条因为没有了资金支持已经开始断裂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原来的1980年代技术水平的远程反舰导弹在更新的防御体系面前变得落伍了…所以“饱和攻击”的战法有效性开始贬值…因此要发展飞行速度更快的弹道导弹对航母战斗群进行超高速打击。
由于反航母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图片,美军航母战斗群的压力倍增,也开始想办法进行技术防御,除了对“宙斯盾系统”和标准3导弹升级之外,也注重软防御欺骗/干扰手段。
美军驱逐舰释放导弹诱饵,据说能对抗反舰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但通过几次试验,对现役亚音速反舰导弹还行,对模拟的反舰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效果不是很理想。
从发射器弹射出去之后开始自动充气,形成一个多棱形气囊,里面有一些电子器材,可发射比军舰更强烈的电磁信号来模拟军舰,这个诱饵可以用缆绳拖曳,牵引距离10公里,也可以回收多次使用。
由于弹道导弹的末端攻击速度达到8~16马赫,对航母的反导系统构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有技术条件的国家才开始往这个方向发展,但需要突破的技术太多了,目前可以打击航母的反舰弹道导弹也就那么两三个型号,品种有些偏少,并且航母防御的一方也不会坐以待毙,不但深入研发电磁软杀伤,还会发展出射程更远、飞行速度更快的防空导弹加以应对,过于固定的飞行弹道会被其最终拦截。
已经拥有反舰弹道导弹的一方,要加紧技术再提高,使用弹道导弹弹体再加上乘波体弹头,在末端超高速机动变轨来干扰舰载雷达的弹道测算和防空导弹的拦截飞行弹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目前已经拥有的技术优势。
同时对高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的研制也不能放弃,毕竟巡航导弹是应用最多的战术武器,图片上的俄罗斯3M22“锆石”乘波体导弹,末端速度据说也到达了12马赫以上,由于弹体相对小一些,飞机、较小排水量的战舰和潜艇(包括常规潜艇)都能携带,使得打航母的成本开始降低,同时也对航母战斗群防御圈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由于“乘波体”弹头的高效性,美国很早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了,AGM–183A机载导弹已经服役了,由B52轰炸机携带,目的也是反舰航母或者其它大型战舰。
总之,打航母不能将“宝押在一种武器身上”,需要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相结合,要从不同方向、不同的弹道飞行轨迹几乎同时攻击才行,这样才能堵塞舰载防空雷达的火力通道,让其首尾难顾甚至顾此失彼,最终赢得反航母的战役胜利,当然反航母最好的武器装备就是航空母舰!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只有大力发展航母战斗群才能更好的对抗对手的航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