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兴衰,它的起落,让人悲痛,惋惜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
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规模巨大,虽然园中三分之二都是人工湖,但建筑面积却与紫禁城几乎相等,有很多地方的地面都是用汉白玉铺造。整体园林建筑不仅耗费大量珍贵物料,而且集中国千年园林造诣的大成并且杂糅大量西方建筑精华,"万园之园",并非浪得虚名。
而圆明园的珍贵之处在于,园中所珍藏的难以估计的奇珍异宝,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魏晋唐宋的文人字画真迹、秘府典籍、古玩珍奇,中华千百年来的文化珍宝精髓,大量集中在这里,至于其他的金银珠宝更是数之不尽。
如今,我们提起圆明园,脑海中浮现出的大概就是那一组西洋楼的废墟了。寒烟衰草,断瓦残垣,静静地躺在夕阳下,度过了一百多年了无生趣的时光。
它像一处被废弃的祭坛,在沉默中祭奠着往日天朝上国的无限荣光。就是这一堆残石,曾被称作"中国的凡尔赛宫",是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的典范。而在两百年前,它也只占了"万园之园"总面积的1.5%,仅是一处偶供游乐的场所。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有一部纪录片叫做《圆明园》,这部纪录片费时七年制作。片中还原了3D修复后的圆明园效果图,和博物馆里留下的当年建筑的图纸,我被圆明园的那种华丽,宏伟所震撼。
影片短短的八十分钟,总览了一个时代的盛衰荣辱,也看到了一个灿烂流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清朝,这个276年的封建王朝,为中国封建王朝打上了句号。也使中国从金箍棒画的保护圈中走出,走向了世界。这部纪录片以一个西洋画师旁观者的身份,为我们娓"娓道出大清王朝的兴衰。更是以圆明园为线索,贯穿了整部影片。
整部电影充斥着悲壮,也让观影者深思。为何世界级文化瑰宝,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最终只得一个烟火缭绕的下场?为何进贡的洋枪洋炮只是被一把锁锁在仓库,却不用来改善自己的武器!
圆明园的损失不可小觑,但是历史已经不能倒流了。这对于人类来说,绝对是文明古国的悲哀。圆明园不光诉说了它自己的兴衰,也诉说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这是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国需要崛起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