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就是这个女人,用一封信,彻底改变了8000万知青

前言

1982年10月的某一天,一位年轻妇女勇敢地给领导写了一封信,希望将受过教育的青年的务工年龄改为工作年龄。这封信寄出后,那时的领导人很是震惊了,并给了这封信特别的指示。

改变了无数知识青年的命运的这封信被他们称为"知青福音书"。冒着风险写这封信的女青年名叫萧芸,她的人生历程从此刻开始变得丰富起来。

就是这个女人,用一封信,彻底改变了8000万知青

讲话中的萧芸


嫁给了支书家的弟弟

1949年9月的某一天,在湖南省的一个小县城里萧芸出生了,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爸爸是湖南大学的大学生,后来在常德农校任校长,妈妈当时是女校的才女,当时是一名老师在教书育人。1957年,她的父亲被贴上了"右派"的标签,之后被送去劳动。1965年7月,来自89名知青来到湖南湘潭县其中就有萧芸,建立了知青茶园。1968年年底,知青茶园最终以解散结束,萧芸独自一人去老虎岩生产队并定居了下来。

就是这个女人,用一封信,彻底改变了8000万知青

知青

在此期间萧芸认识了一个叫李开彦的人。李开彦那时是支书的弟弟,比萧芸大两岁,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株洲的一家工厂。而支书家里当时正在张罗着给李开彦找个对象,一次偶然的机会一眼就相中了萧芸。而萧芸对他的情况也比较满意,主要还是她想找个能够护着自己的人。

后来,当她们第三次见面时,她和李开艳直接领取了结婚证书,并举行了婚礼。1977年,萧芸在农村顺利生下了一个女儿,成了一位伟大母亲。原本想着就在农村这么安安稳稳度过就行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知青大返城的海潮来了,一下打破了原本萧芸原本平静的生活。

勇敢写下"知青福音书"

1979年7月的一天,当时已经是一名人民教师的萧芸遇到了负责信件的人,这个负责人告诉她有她的信件。她过去拆开一看,是公安局寄来的,里面夹还带着一张表,内容大致是允许萧芸和她的女儿将其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

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受过教育的青年生活之后,萧芸再次被招募到幼儿园,并当了老师。而在那个时候突然回到城市的知识青年们所遇到的困难多得不能想象,那些下乡十多年的知识青年们尤为明显。这些大龄知青他们因为下乡而错失了上大学的愿望也丢失了美好的青春,就连现在工龄都是从零计算。这些年轻人在农村工作的结果就这么简简单单的被取消?

他们难道就该默默无闻地埋葬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贡献出了自己的"光荣岁月"吗?后来知青们一起商量了一下,决定让萧云来代表他们写一封信,请求把他们下乡的务农年龄改为工作年龄。写好信后,这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说

'我们都签了名字。如果出了什么问题,你被抓了,你的孩子我们来照顾。'

然而信件的提名原本应是"湖南省湘潭株洲部分老知青",但那个时候人们担心因为这个而惹祸上身,萧芸一不做二不休就再一次冒险,于是把信件的提名改成了"湖南省部分老知青",加上"执笔人: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萧芸"。

就是这个女人,用一封信,彻底改变了8000万知青

大海报上的知识青年


就是这个女人,用一封信,彻底改变了8000万知青

这封代表着知青们的信写好之后,萧芸紧接着就做了三件事情:

1.是请了三天假回了老家,帮助爸妈打了两千斤煤;

2.是把旧毛衣毛裤拆成毛线,又加了几斤新毛线,给女儿织了几件漂亮毛衣;

3.是找到丈夫坦言,万一发生意外,就让他马上提出离婚,免得受到牵连。萧芸已经为这封信所带来的后果制定了最糟糕的计划。

而命运,就这样再一次和她开了一个玩笑

信件虽然已经写好,但是却不知道寄给谁?萧芸此时就想到了之前一块共事潘运告。当时这位的身份是《美育》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就这样,这封信便开始了它奇特之旅。潘运告拿到信之后就交给了出版社的领导,领导在此信上添加了出版社的呈辞,并盖了红色的印章,

此信紧接着就被送到湖南省办公厅。而巧合的是湖南省当时正好有一批急件,需要派专人到北京向领导请示,然后将这封信盖着湖南省委书记的印章寄到北京。

就是这个女人,用一封信,彻底改变了8000万知青

就是这个女人,用一封信,彻底改变了8000万知青

一进门,信访办主任脸色严肃就问:"你给省里写过信吗?萧芸只能老老实实回答,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信访办公室主任仔细看了看萧芸,他严肃的脸上仍然挂着微笑:

"真的有你省委刚刚来了电话,让我们告诉你,领导人就如何对待受过教育的青年人发出了指示,

而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调查受过教育的青年人的工作年龄的问题,相信在最短时间内就能得到解决,"

当听到这里的时候,萧芸一颗悬着的心终于算落了地。

结语

萧芸的信不仅重写了全国受过教育的青年的命运,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是对全世界8000万受过教育的青年时代的肯定!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