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还有10万大军,为何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
垓下之战,项羽手里的10万大军已经不堪大用,这支部队在长达2年又3个月的荥阳、成皋之战中精疲力竭,尤其是在得知西楚可能全部被汉军攻陷后,士气瞬间崩溃,毫不客气地说,只要项羽带领这帮人走出垓下大营,就可能全线溃散,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带领800人逃亡才是正确的选择。历史上,项羽并没有这样做,因此他还没能走到乌江边便被汉军分尸,项羽被杀的地点就是《史记》中反复提到的“东城”。
有关楚霸王乌江自刎的史料出现在《史记》当中,但是考虑到司马迁对项羽这个悲情英雄的个人钟爱,这个悲壮的结局很有可能不是真的。而且,《史记》中仅在《项羽本纪》中提到了乌江自刎,其他文本几乎没有出现,反而是东城出现的频率最高,比如《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应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后世史学家以此认为项羽应该是在东城被汉军追上,力战不敌后被杀。
从荥阳、成皋到垓下、东城,楚军转战千里、战斗不断,即便是力能举鼎的楚霸王也该产生厌战心里了,更别提他手下那10万普通人。项羽原本不同意和刘邦划鸿沟而治,但是在韩信攻占齐国后他怕了,霸王也感到自己在荥阳、成皋浪费时间太多,已经平定北方4国、击败龙且20万大军的韩信,随时有可能裹挟着可怕的战力扫荡霸王背后的西楚,纵使自己在荥阳前线打得再好也不可能赢下去,因此项羽接受刘邦的提议,这就是鸿沟议和。
鸿沟议和标志着历时2年又3个月的胶着战结束,在这段时间里楚军在刘邦、彭越、英布、韩信这4条战线上作战。
首先是正面的荥阳战场,项羽只要亲临前线刘邦的汉军就溃不成军,楚军甚至一度攻占了荥阳和成皋,控制了对两军都至关重要的“敖仓”,逼得刘邦都打算回关中老老实实做个关中王了。但项羽背后的楚地并不太平,活跃在大野泽一带的“彭越”经常袭扰项羽大后方,就在项羽回兵收拾彭越时,刘邦在正面战场死灰复燃,重新夺回成皋和敖仓,并包围了钟离昧坚守的荥阳城。
项羽到底是楚霸王,他原本与坚守成皋的曹咎约定坚守城池15日不出,结果还不到15日曹咎就败了,但项羽果真在15日之内解决了彭越的杂牌军,然后挥师西进继续和刘邦在荥阳死磕,用一句话来形容项羽集团:老板是个好老板,但就是员工太渣了。和彭越一样阴魂不散的还有九江王英布,这个原本西楚的盟友被刘邦收买,他从淮南集合大军北上西楚,搞得西楚南部地区战火纷飞,项羽亲自去平叛,虽然成功灭了英布的九江国,但楚军被折腾的实在够呛,为后来垓下的溃散埋下伏笔。
就在英布、彭越让楚军疲于奔命时,韩信已经成功灭掉了西魏国、赵国,项羽这次没有亲自去迎战韩信,而是让自己的好兄弟龙且率领20万大军救齐,结果在潍水之战楚军全军覆没,这就基本上注定了楚汉争霸的最终结局。
刘邦在不断实战中摸索出了自己的战术,那就是用四面出击的战术疲惫项羽的劲旅,他一边死守成皋、荥阳防线,一边收买彭越、英布让他们在背后截断项羽的粮道,同时又派出军事奇才韩信北上攻城略地,削弱西楚的盟友、壮大自己的势力。其实早在荥阳之战第二年(公元前204年)刘邦就让靳歙、灌婴两人分兵进入楚国境内,两军反复劫掠西楚城池、阶段楚军的粮食来源,靳歙的部队几度包围了项羽的大本营“彭城”,可见战火始终在西楚的土地上燃烧。
被折腾2年之久的项羽扛不住了,他的部队缺少稳定的后方,兵员、粮食都得不到保障,尤其是随龙且覆灭了20万楚军之后,项羽再也无法四面开战,只能无奈的接受鸿沟议和。但刘邦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决定撕毁合约,追击疲惫不堪、一心想回家的10万楚军。
但是,刘邦高估了自己的势力,更小看了项羽的战斗力,他的部队刚刚追上楚军就被霸王狠狠修理了一顿,这就是霸王最后一次大胜“固陵之战”,为了不被霸王反吞,刘邦分封大片土地给齐王韩信、梁王彭越让他们领兵前来助战,同时又派遣刘贾、卫绾和英布一起北上,最终在垓下围困楚军。楚汉争霸发展到这个时候,即便没有四面楚歌项羽和他的10万大军也该想到,西楚国在长江以北的土地都被汉军占领了。
此时,楚霸王能去的地方只剩下江东了,被围困在垓下的项羽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突围。参考当年刘邦从荥阳突围的做法,带领800精锐骑兵逃跑绝对是最明智的选择。刘邦为了从荥阳脱身,先是打开城门放出2000名妇女吸引楚军,然后让纪信装扮成自己大张旗鼓的突围,自己则带着车夫只身逃离荥阳,这与带领800人逃跑的战略基本相当,刘邦还真就成功了。
但项羽肯定没有带领800人逃命,因为他不具备刘邦那样的条件。刘邦的手下韩信在河北已经击破赵国,手握一支久经战阵的王牌劲旅,因此刘邦只要逃离荥阳、投奔韩信就行了,走进韩信大营后刘邦首先拿走了将军印,瞬间从一人一车变身成了兵精粮足的军阀。可项羽呢?逃离垓下之后他能去哪里呢?
自从江东起兵之后,项羽再也没有回过这里,更没有整装待发的后备军,因此项羽走出垓下大本营、失去他最后的10万大军后就是孤家寡人,他只能指挥这支缺衣少食的部队顽强抵抗,尽可能延缓死亡的到来,这样的处境与1945年的希特勒惊人的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