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空巨头之争:波音为反击洛马,对两款四
近年来波音公司不断以新技术改造为名义,对F15、F16 和F18进行再升级后投入市场。这些性能本来就很优异的战机,再加上新一代航电技术与美国的政治影响力,仍然是很多国家采购战机时的首选。
波音的改良方案无外乎是提升航电系统,本质上仍是第四代战机,只有F15SE与F18大改型引入了内置弹舱设计,拥有了隐身的外形。
由于F15的绰号叫“鹰”,F18是“大黄蜂”。笔者暂且自作主张,将两者的升级版分别命名为“隐形鹰”和“隐形蜂”。
一、波音公司的反击
美国目前只有两款制式的隐身战机,都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丢失订单的波音公司等于失去了五代战机市场的话语权,这是他们绝对不能允许的。
因此,波音公司对手下的几款四代机进行“五代化”改造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尤其他们可以利用洛马在销售上的漏洞。
F35的研制初期为了分摊成本,便包装为“廉价、多用途”的入门级隐身战机,这样吸引了诸多合作伙伴与潜在订单。F35量产后,除了首先满足美军装备外,合作伙伴们还拥有优先购买权。换而言之,非合作伙伴想用上F35可能是十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波音推出的改良计划可以吸引那些短时间内无法获得F35,却难抵隐身战机诱惑的国家。这不失为一个折中的办法,同时还有助于吸引客户采购F15或F18。
二、隐形鹰
2010年,“隐形鹰”首飞,改装方案采用了吸波涂料,稍微外倾的垂尾等低可视度处理外,最大的特色是将飞机常用的“保型邮箱”换成了内置弹舱,使F15SE可以完全无外挂作战,比“台风”、“阵风”这样的隐形改装方案要更加优秀(后者的武器还是需要外挂)。
F15的最大优势在于航程和火力,如果加挂副油箱航程可以达到4000公里以上,同时拥有超过10000公斤的载重能力。不过F15SE将保型油箱改装成为内置弹舱之后,没有副油箱加持的飞机航程一下子只剩下2500公里左右。牺牲掉的航程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F15SE每个内置弹舱只能携带2枚AIM120中程空对空导弹或AIM9短程空对空导弹。
也就是说,如果使用最佳的隐身状态出击,F15SE仅能携带4枚中小型武器,航程大约在2500公里左右。这样算来,F15的优势荡然无存。
若选择折中方案,飞机携带副油箱飞抵战场后,抛掉油箱进入隐身状态,则航程超过3000公里,可是火力仍然属于一款轻型战机。
因此,希望“隐形鹰”在保持良好隐身能力的同时,还要兼顾F15本来的性能,那就有点大错特错了。
三、隐形蜂
与F15SE的内置弹舱不同,F18的大改型采用了外挂弹舱。说白了就是以前机翼上悬挂很多种武器,变成了机翼只挂一个外置弹舱就可以了。
外置弹舱与副油箱一样大小,至多可以携带2枚AIM120导弹。由于F18还具备对地攻击能力,弹舱内也仅能容纳1枚“鱼叉”反舰导弹。这样的配置完全失去F18注重攻击能力的初衷,即使仅考虑空战能力,不论火力、隐身性还是机动性,F18大改型都要逊于F15SE。
不可否认,外挂弹舱与常规的外挂武器相比,确实显著减少了雷达反射截面。不过外挂弹舱相当于一个“杂物收纳箱”,虽然看上去很整洁,但是本身就具有数平方米的雷达反射截面。即使使用了吸收率为99%的吸波材料,也有至少0.0×平方米(官方并未公布精确数值)的反射面积。在俄国新式防空雷达面前将难以发挥隐形优势。
在当今的时代,很多战机都装备有主动相位阵列雷达,或者搭载了更为先进的超级被动相位阵列雷达。在他们面前,雷达反射界面≥0.1平方米的连“低可视性”的程度都算不上。
因此综上所述,“隐形鹰”和“隐形蜂”现在看来都可能是隐形的,可是到了未来服役时连隐形的都算不上,顶多欺负一下来不及更新的探测系统而已。
四、拆东墙补西墙
可以发现“隐形鹰”和“隐形蜂”都有点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牺牲了本身的性能优势获得一定的隐身能力。
这样的设计在遇上稍微老旧或操作距离较短的防空系统时,或许有机会发挥奇袭效果。但遇上先进防空系统与战机时,效果未必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