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鄙视的汉阳造,到底是什么武器?
如果说有一部经典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让人屡看不厌,那就是《亮剑》。
此外,这部电视剧还让很多国人真切感受到当时的抗战环境,装备水平是真的很差。
剧中,李云龙曾经说过,"步枪都是老套筒、汉阳造,膛线都磨平了"。
很显然,这句话对汉阳造真是满满的嫌弃,似乎汉阳造非常不中用。
然而事实上,汉阳造"是在德国1888式毛瑟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步枪。
因枪套上刻有汉阳兵工厂的厂徽而得名,曾有"中华第一枪"的称号,它是中国近代史战争中的一个神话。
直到20世纪40年代,汉阳造一直是我国军队的主要武器,其寿命超过了任何一种曾在中国生产过的武器。
一、建厂开局——幕启汉阳兵工厂是我国近代兵器工业中生产枪、炮、弹、药的综合性兵工厂,其创建宗旨是"强兵制夷、产业报国"。
其实,兵工厂的选址一开始并不在汉阳,甚至不在湖北,而是在广州。
1883年年法国侵占了越南,虎视眈眈准备进犯中国。
面对法国的步步紧逼,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运筹帷幄,重新启用古稀之年的冯子材为帅,最终打败法军,取得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一次大胜——镇南关大捷。
这次战争的惨胜,让张之洞痛定思痛,认清作战武器的落后致命缺陷。
他上书朝廷,准备在广州建设炼钢厂和兵工厂,制造兵船枪炮。
后来,根据朝廷的批准,他向当时钢铁工业最发达的英国和兵器制造最先进的德国订购设备。
就在设备订购过程中,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此时所订购的设备还未运抵广州。
于是,张之洞再次上奏,将两厂一起迁移到湖北。
决定迁移工厂之后,张之洞经过详细的考察之后,认为龟山下有一地区地势开阔,南面靠近大山,北面靠近汉阳,西面靠近汉江,交通运输非常便利,而且附近没有陵墓,并且就在省城的对岸,可以经常过去督办工厂进展情况。
后经海军衙门批准,正式在龟山设厂建设。
汉阳兵工厂建立的时候,张之洞就将其定位为生产先进武器的工厂,他经过反复的对比,最终引进了德国制造毛瑟枪和克虏伯山炮的设备,这无疑是花费了巨资了。
在之后的投资中,张之洞更是不吝钱财,银子如流水一般流进兵工厂,为此他也得了屠财的恶名。
那么,这些资金是从哪里来的呢?
汉阳兵工厂的资金来源于两部分,中央政府拨款和地方收入。
中央政府拨款是固定收入,主要是土药税、关税等各种税收,合计白银约41万两,后来清政府又将湖北米谷厘金拨付兵工厂使用。
地方收入来源比较多,主要是绅商捐款和出售及代造军械机器回收款,比如绅商刘维祯就曾捐款20万两,而出售及代造军械机器回收款收成本较高和售价较低的制约,并无什么利润,基本只能属于回笼资金。
二、技术革新——发展当时火药是汉阳兵工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由于技术的限制,汉阳兵工厂无法生产出满足炮弹和子弹标准的无烟火药,火药全靠外国购入。
为了突破瓶颈,张之洞又兴建无烟火药厂,向德国订购了生产无烟火药的机器。
后来,聘请被称为"中国近代化学开拓者第一人"的徐建寅担任无烟火药厂总办。
徐建寅担任总办后,为尽快制造出可以使用的无烟火药,亲自参与火药的配置过程,终于在建厂三年后的1901年研制成功。
令人惋惜的是,火药研制成功之后徐建寅在一次合药拌料时因爆炸而殉职。
令人欣慰的是,无烟药厂正式投产之后日产火药逐渐增加到270公斤,使汉阳兵工厂摆脱了对外国无烟火药的依赖,实现了自给自足。
张之洞创办汉阳兵工厂后,一直以德国步枪为仿制对象,这是因为德国步枪不仅技术先进,而且操作简便,非常符合当时中国的需求和士兵缺乏训练的实际情况。
汉阳兵工厂仿制的第一支枪是毛瑟71步枪。
后来张之洞听说M1888式步枪是毛瑟枪的新枪型,于是决定引进。
虽然后来事实表明M1888式步枪与毛瑟枪并无关系,德国因其设计存在缺陷才转让设备技术,但是其相对于毛瑟71步枪来说确实先进许多。
汉阳兵工厂在引进技术之后的第四年仿制成功,因其枪管外有全长式枪管套筒,所以被称为"老套筒"。
因"老套筒"在使用过程中确实存在装弹退弹困难、抽壳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问题,汉阳兵工厂又对其进行了改造,去掉了枪管的套筒,增加了护盖,将刺刀移到中间,参考M1898式步枪对瞄具进行了改良,并加大了枪管外径,经过改良后的步枪就是八八式步枪,也就是后来俗称的"汉阳造"。
三、扩大生产——高潮1911年10月10日,新军将士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后,很快就占领了汉阳兵工厂和楚望台军械库,缴获大批毛瑟枪、汉阳造步枪以及德制、日制、汉阳制大炮,由此士气大振,连夜向总督署发起进攻。
起义军的猛烈进攻让瑞澂无力抵挡,乘船逃离,无人统领的清军很快全线溃败,起义军迅速占领武昌,并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
随即,各省民众积极响应起义,革命顿成燎原之势,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可以说,"汉阳造"为起义军提供了充足的武器弹药,在起义中功不可没,只是这一功绩对于起初兴建兵工厂的张之洞来说却是万万没想到的了。
随着北洋政府的成立,汉阳兵工厂归北洋政府陆军部管理,改名为陆军部汉阳兵工厂,其经费由陆军部直接拨付,由于资金充足,汉阳兵工厂又派遣技师去德国学习,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和枪械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各地军阀都知道汉阳兵工厂的重要性,无论何方军阀控制,都着力对兵工厂进行扩建发展,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军阀混战对汉阳兵工厂的发展起了绝对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说汉阳兵工厂的发展支撑了当时的军阀混战。
黎元洪掌控北洋政府之后,又将钢药厂并入汉阳兵工厂,将其称为全国兵工厂第一厂,为全国六个兵工厂之一,并计划拨款1200万两进行扩充,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汉阳兵工厂扩充了炮弹、枪弹、铸钢、翻砂、机枪、电机等6个厂。
随着规模的扩大,人员也大幅增加,到北洋末期,总人数达到3700余人,年产枪支5000余支,子弹380余万发,炮150尊,炮弹4.5万余颗。
汉阳兵工厂达到了鼎盛。
四、归并撤销——落幕1915年,北洋政府因为各大兵工厂都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上海、金陵、汉阳等地区,难以控制,所以计划在北京附近建立一所大型兵工厂,故而以改良技术为名,在河南巩县新建工厂。
巩县兵工厂建成后,计划以德制M1924步枪为蓝本,生产步兵和骑兵使用的步枪,就在步枪仿制过程中,恰遇蒋介石到厂参观,在了解步枪情况后,蒋介石建议缩短枪托、加长刺刀,以更适合中国士兵身高较矮的情况,巩县兵工厂立即进行修改,经蒋介石同意后批量生产,因枪支经蒋介石建议后得以改良,故而定名为"中正式"步枪。
由于中正式步枪比汉阳造步枪技术先进,性能更好,并且更加适合中国士兵使用,所以"汉阳造"逐渐被"中正式"替代,逐渐从正规军的装备中退出。
1938年5月,随着日军侵略活动的加剧,徐州沦陷,日军开始进攻武汉,在这种形势下,汉阳兵工厂不得不迁移到湖南辰溪。
同年,汉阳兵工厂步枪厂划归第二十一工厂,即原金陵兵工厂,并改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一工厂。
第一兵工厂于1939年将沅陵修炮厂并入,又于1940年迁移到重庆鹅公岩。
此时的第一兵工厂虽然经过两次迁移,但是规模依然较大,有员工6000余人,下设步枪、炮弹、手榴弹等9个制造所。
从这时候开始,直到1944年,第一工厂共生产枪支20万多支,可装备50个步兵师,再加上其前身汉阳兵工厂技术和设备都比较先进,实力雄厚,武器的质量相当可靠,为抗日战场上的胜利提供了绝对的保障。
1946年3月,第一工厂奉命撤销,除划归第二十一工厂的步枪还继续生产以外,其下设的9个制造所全部停工。1948年,第十一兵工厂经与重庆兵工厂合并,改为第三十兵工厂总厂。
从此,汉阳兵工厂工厂正式落幕,退出历史的舞台。
"汉阳造"由汉阳兵工厂从1895年开始生产,到1944年交出枪厂停止生产,跨越了近半个世纪。
据估计,汉阳造的总产量约为108万支,先后装备过清军、北洋军、北伐军、国民党军、红军、解放军等多支军队,经历过武昌起义、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武装斗争,为中国人民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确实充满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参考文献:
《晚清军事变革研究》
《中国兵工制造业发展史》
《张文襄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