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胜利,除了靠敢打敢拼的志愿军,还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个激昂的口号后面是我们志愿军将士们在抗美援朝战场的大无畏精神,这些“最可爱的人”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虽然直到战争结束双方依然时候在三八线对峙,但志愿军在武器和后勤全面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和世界霸主美国扳手腕这显然是一个奇迹。
前线作战志愿军战士,来自《我的战争》
在复盘志愿军将士们为何能取得这么辉煌的战果的时候,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在长津湖的冰雕连、黄继光和邱少云等大无畏的基层战士们。确实志愿军们的作战意志和战术素养的在50年代都是顶尖的存在,甚至也被美军称为“世界轻步兵巅峰”,有新中国背书和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让志愿军战士的们在战场上敢打敢拼。
当然在强调志愿军的主观精神的时候,也要说一下客观条件,比如朝鲜的地形,无疑是也是志愿军能保持不败的“致胜之匙”。
士气高昂的志愿军
朝鲜独特的山地地形朝鲜有多重要问问隔壁的日本就知道了,日本最近两次对东亚的扩张都是从的朝鲜开始,他们在“壬辰倭乱”和“甲午战争”中都将主战场不约而同地选择在了朝鲜,可以说作为东亚桥头堡的朝鲜一旦被控制就可以西出远东,北进东北,往南可以封锁住渤海和黄海领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壬辰倭乱,日本进攻朝鲜
而这么重要的一个半岛,并非像辽东那样是平原组成,朝鲜半南北有800公里,东西最窄处仅为170公里(平壤一线),整个半岛多以欧亚大陆所特有的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全岛面积的75%以上,除了的南面和西面之外,中部和北部更是被群山包围。除了山地多之外,朝鲜的半岛的海岸线也是较为曲折,多深水良港,可以说朝鲜的海岸线环境是一个天然的登陆场。
地势北高南低的特点也注定了朝鲜的防御要强于韩国。
朝鲜山地地形,除了西面全是山地
那么朝鲜这种多山的地形会在作战中有什么影响呢?
首当其冲的是山地的环境对于追求计划化行军作战的美军来说这并非是一个好的战场,蜿蜒的山地也是一个良好的伏击点,这对于讲究后勤配给第一的美军来说危险性很高,而且朝鲜的山地是特有的水成岩,岩石利益构筑工事,而且广大的山体也为坑道作业提供了便捷,这对于已经在硫磺岛折钵山体吃过亏的美军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
硫磺岛的地形,美军在年后又再次见识到
其次则是朝鲜广袤的港口,朝鲜战争的转折点就是源自于麦克阿瑟的大胆举动,他们在仁川港登陆,直接截掉人民军后路,让人民军从战场主动变为被动的,并逐渐溃退。但这些港口并非完全适合登陆,韩国的港口一般背后都是50公里以上的平原延伸,便于登陆后滩头阵地的巩固和机械化部队延伸,但朝鲜的港口则恰恰相反,从长白山发源的山系一直延伸到港口(赴战岭山脉、大白山脉等),因此这些港口多是冲击峭壁组成,港口和山连在一起,这极其不利于登陆,登不利于机械化部队在此展开。
最后则是朝鲜的山多,河流也不少,河流多也意味着桥梁多,这样对交战双方的工兵和基建都是一个考验,河流多虽然也是利于防守和不便于机械化部队的展开,但同时也会增加补给线。
仁川登陆,仁川港口地势平坦利于展开
从交战双方当时的条件来看,朝鲜的地形对于美国人来并不利于己方机械化部队的展开,在山地鏖战对于补给和支援来说都是一个很困难的考验,而对于我军则相反,运动战和游击战起家的我志愿军,在漫长的作战中一直都是这方面的行家,而且山地也有效地弥补了了志愿军在武器和机械化层面的差距。
志愿军朝鲜地形无缝适应从战后的各方的统计和复盘来看,志愿军在战斗层面上显然比联合国军更能把握朝鲜的地形。
志愿军在朝鲜的大战略是依托于朝鲜北部的山岳进行运动歼敌,在进入朝鲜的前期,由于联合国军深入朝鲜北部山地中(平壤附近)但平壤的山体较多,不利于机械化军队的大规模集结,因而联合国军只能以团和营级为单位,分散进攻,这就为志愿军在运动中歼敌提供先决条件。
因此可以看出,在五次作战期间,我志愿军经常是以师为单位,进攻联合国军的营级部队,以多打少,再迅速撤离战场,虽然看似歼敌不多,但多个部队的战果积累起来往往非常可观。
朝鲜山地一角,在朝鲜北部经常见到
而到了阵地战阶段,战场就像回到了一战的时候,双方一直对峙,不过和一战的“堑壕”相比,坑道则是更加的曲折和易守难攻,系统复杂的坑道体系便于我军在对峙阶段可以有效地保留自己,而且无须在前线布置大规模的一线部队,仅靠小股部队就能守住阵地(具体参考上甘岭的我军),据不完全统计,我军在朝鲜的坑道作业延绵将近6400公里,比万里长城还长。错综复杂的坑道让联军的机械化作战和航空轰炸一点办法也没有,而且山地上因为地势较高,联军的大口径重炮很难上山对坑道堡垒进行直瞄射击,而当时的航弹主要是靠冲击波杀伤,无法对坑道内我军造成大规模杀伤,故而无论联军的炮兵还是空军,实际上作战威力一直是大打折扣的。
以志愿军47军为例,他们在上甘岭挖的坑道每人构筑2个宽0.8米~1米、深1米多、顶厚2米~3米的“猫耳洞”,就可以抗住“联合国军”1000~2000炮弹和10架次飞机轻型炸弹的轰炸。(参考自《抗美援朝战史》)
当然朝鲜的条件也不仅仅是对我军有利,半岛地形,让我军一直要警惕联合国军再来一次“仁川登陆”,虽然朝鲜北部海岸线连着山体,但我军仍然要将精锐的装甲部队布置到后方,进行反登陆,造成我军前线缺乏装甲力量。再有就是多河流的朝鲜对于桥梁要求极高,而联军一直以空中力量对我进行绞杀,除了米格走廊之外其他制空权均在联军手里,因此这就造成我军很难将战线推往38线以南,就算突进了也要快速撤退,不然会重蹈第五次战役的教训。
电影《高地战》,正在佯攻的韩国军队
雨田君说朝鲜战争的地理位置虽然对于我志愿军来说也是全新的尝试,但这种制约要相对于联合国军小得多,战斗双方都在极力地适应作战地形,但明显志愿军显然要更具创造性,运动朝鲜山地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战法优势,在反复的拉锯战中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展现牢牢控制三八线以北。
再加上志愿军战士们的战斗决心和战斗精神,更能在朝鲜的艰苦山地中长期作战,在坑道的艰苦环境中,志愿军将是仍能以超脱常人的斗志,毅然将阵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战斗精神的主因,加上地形的客观因素,让志愿军无愧“轻步兵巅峰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