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波战争,波军前期的“狂胜”
1920年4月25日,波军以2个方面军,辖5个集团军共14.8万余人,在协约国集团的支持下对苏俄突然发起进攻。英、法、美等国对波兰的这次进攻寄予厚望。美国为波兰政府提供了一亿一千万美元的军用物资和粮食,法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并派遣了以魏刚将军为首的军事代表团。
战争初期,波军进展迅速,很快攻占了日托米尔、科罗斯田和卡扎京。5月7日,乌克兰首府基辅陷落。此时,波军已占领了大片乌克兰土地,把战线推进到第聂伯河沿岸。波军战线从北面的维尔纽斯、明斯克一直延伸到南面的基辅,长达1000公里,后勤补给日益困难。普里皮亚特沼泽区又把波军分割成两个互不联系的孤立战场,而此时的苏俄红军已经击败了伏尔加地区的高尔察克,并把邓尼金赶入克里米亚半岛,正好能抽出兵力来对付波兰。
1920年3月1日,列宁在全俄哥萨克劳动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表示,“我们不希望为疆界打仗”,但是“如果波兰帝国主义者以开战来威胁我们,那我们就要说:来试试吧!你们会取得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教训的。四个月的谈判为苏俄争取到极宝贵的时间,此时苏俄国防人民委员托洛茨基也已看到波军的虚实,他指出:若是被毕苏茨基最初的胜利所吓倒,那就太缺之精神毅力了,波车的右翼越是向乌克兰深入,就越会引起乌克兰人的反抗。而在红军的集中打击下,波军将失败得更惨。5月20日,红军完成了战略反攻的准备。
红军的战略反攻由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两个战役军团向波兰首都华沙总方向实施向心突击。图哈切斯基的西方面军辖第3、4、5、16等4个集团军和加伊•汗将军的第3骑兵军,沿普里皮亚特河北侧向华沙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叶戈罗夫的西南方面军辖第12、14两个集团军和布琼尼的骑兵第1集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南侧沿罗夫诺、卢布林方向实施辅助突击。红军总兵力约18万人,对波军占有明显优势。
1920年5月23日,西方面军率先发动反攻,26日西南方面军也对乌克兰境内的波军展开反攻。布琼尼率领的第一骑兵集团军在6月初突破了波军战线,导致波军在东面的前线崩溃。苏俄随后利用流动骑兵去打击波军后方,切断通讯及补给。6月10日,波军全面后撤,12日基辅重又回到红军手里。7月4日,西方面军从白俄罗斯的别列津纳河大举反攻,维尔纽斯、格罗德诺相继被红军占领,到了8月1日,红军已到达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从7月4日至7月底,西方面军向前推进了3⑻公里,把波军赶至维斯瓦河一线,进逼华沙城下。波军全线溃退,华沙危在旦夕。
红军的进攻和波军的溃败,引起了波兰社会的极大震动。波兰统治集团惊慌失措。1920年7月1日波兰议会成立了以毕苏茨基为首的国防委员会,宣布“祖国在危殆中”,号召青年参军保卫祖国。为了动员农民参军,波兰议会在7月15日通过了土地改革的法令,从1920年7月1日到8月20日有165000名青年报名参军,波兰军队扩大到90万。
6月底,波兰政府请求伦敦和巴黎在危急时刻给予积极的支持。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统米勒兰不久便同意派一个英法外交车事代表团赶赴华沙。该代表团的二项任务是:向各自政府报告和平谈判的有关事项;向波兰人提出军事方面的建议;为波兰人安排军需品的供应。代表团的主要成员是英国驻柏林大使、法国驻华盛顿大使以及拉德克利夫将军和魏刚将军。7月11日,英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红军从协约国在1919年12月8日确定的分界线后撤50公里,在伦敦召开有各国代表参加的和平会议。
8月初,交战双方的代表在一个叫巴拉诺维奇的地方进行了会晤,接着又于8月11日至12日在明斯克进行了会晤。苏俄政府提出的条件是:“尊重并承认波兰的独立;并不要求波兰政府进行战争赔偿;边界问题可以以寇松照会为原则进行商讨。但波军必须在一个月内复员,波兰武装力量为五万人;为了维持秩序,建立由工人组成的民兵代替波军;停止波兰军火生产和复员军事工业,禁止在波兰制造武器和战争物资。波兰承担责任,为在战争中战死、受伤或致残的公民家庭分给土地”。
这样,在最大限度地削弱波兰战争机器的同时,还为波兰实行土地国有化、进行苏维埃革命创造了条件。条件确实是苛刻了一点。但英法两国都认为波兰已无路可走。鉴于波兰严重的形势,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下议院公开建议波兰接受苏俄的和平条件,但遭到毕苏茨基拒绝。毕苏茨基认为这样的条件对他所代表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政府而言就意味着死亡。面对苏俄的严重军事威胁,毕苏茨基的沉着冷静起着重要作用,他进行了战争动员,发表了著名的告波兰共和国军人书:“我们的坟墓埋葬着五代战士的白骨,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波兰,我们辉煌的家园,你们的祖国正注视着你们,她在颤抖,我们年轻的自由,还要作最后一次努力,波兰共和国的军人们,我们不会忘记你们,一切都是为了你们。”
另一方面,红军的战略战术在这一关键时刻出现了一系列失误。7月23日,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鉴于部队进展顺利,在2个方面军司令员的支持下决定改变原计划,命令西方面军不作战役间歇,继续追歼败退的波军,至迟于8月12日攻占华沙;西南方面军受命不再向卢布林和华沙进攻,而转向利沃夫。作战计划的这一改变,主要是因为苏俄过分相信自已的实力,认为攻占华沙已指日可待,无需增加过多兵力。当时的西南方面军政委斯大林急于向利沃夫进军,对加入华沙作战不感兴趣。苏俄政府这时政治目标是把战争带到罗马尼亚境内,即向欧洲输出革命,继而引发世界革命。
政治目标妨碍了军事行动。由于西南方面军政委斯大林拒绝调出强悍的第1骑兵军团加入华沙作战,这样就使2个方面军的突击向华沙进军由向心变为离心之势,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协同,削弱了突击力量。西方面军因连续作战到8月初已疲惫不堪,实力锐减,部队减员十分严重,一些团的人数仅相当于连的人数,总兵力不足4.5万人,且弹药与给养十分缺乏。而运送后勤补给的运输队还远在400公里之外,一时无法供给。
波军统帅毕苏茨基凭借个人突出的军事才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战机,发现了红军的薄弱环节,趁机调集了预备队,调整了兵力部署。波兰军民此时的民族情绪高涨,英法等国的军事顾问团帮助毕苏茨基出谋划策,并为此向波兰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双方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有利于波军的变化。
8月13日,图哈切夫斯基的西方面军向华沙发起进攻,但由于兵力分散,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8月15日,毕苏茨基指挥的波兰骑兵师突然楔入正在向华沙进攻的红军第4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之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切断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将第4集团军完全与主力隔离开来。与此同时,向华沙进攻的第3、第15集团军遭到了以波军第5集团军为主的守军的顽强抵抗,进展甚微。
8月16日,波军全线反击。以骑兵为主力的波军第3、第4集团军在强行突破60—80公里之后,突然出现在红军第16集团军后方,使正在进攻中的第16集团军完全猝不及防,迅速溃退。第3、第15集团军的侧后随之暴露。与此同时,防守华沙的第1、2、5集团军也全力出击。
毕苏茨基的奇兵终于收到了超乎预想的效果。波军坚决迅猛的进攻很快造成了雪崩效应,苏俄红军的左翼、中路、右翼依次被席卷,第16、第3、第15、第4集团军先后遭到严重打击。由于通信不畅,直至18日,图哈切夫斯基才收到16集团军遭到进攻的报告,随即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然而,落后的通讯条件、战场指挥官的判断错误和反应迟钝使红军失去了撤退的宝贵时间,波军对红军各部队的分割包围已经形成。第16集团军最先丧失了战斗力,第15、第3集团军在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战斗后也基本瓦解,被迫撤退。第4集团军起初没有认识到战局的严重性,还在按预定计划向敌军进攻,接到撤退命令后,在波军重兵围困之下进行了顽强的突围作战。经过苦战,第4集团军终于未能突破重围,大部伤亡。余部和第15集团军的部分兵力被迫退入东普鲁士境内,在那里被解除了武装。8月25日,毕苏茨基下令停止追击。苏俄红军损失惨重。
据战后波兰官方公布,苏军共计损失15万人,有6.6万人被俘,3万多人在普鲁士境内被解除武装,波军缴获大约230门大炮,1000余挺机枪和大量的弹药。9月12日,趁俄军立足未稳,波军恢复了攻势。到9月28日,波兰军队已经攻占了平斯克以南到捷尔诺波尔一线的地区。10月,波兰和苏俄达成了停战协议,次年3月双方签订了《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240公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