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空战而生,却因舔地而闻名——霍克台风战斗
让德军装甲部队闻风丧胆的“台风”战斗轰炸机
1944年7月17日,正值诺曼底战役之际,时任德军B集团军司令的隆美尔乘车前往诺曼底前线视察。一架有着巨大散热器进气口的战斗轰炸机从地平线出现,并快速向隆美尔的座车扑来,机翼上的4门20毫米机炮对准了隆美尔的座车喷射出一连串的火焰,弹丸呼啸的砸在这辆车上,汽车被打的粉碎,驾驶员当即被打死,汽车失控一头栽进沟里,隆美尔也因此受重伤。
此次袭击隆美尔的便是英国霍克公司生产的“台风”战斗机,这种飞机以低空攻击而闻名,让德国装甲部队在诺曼底战场吃尽了苦头,令德国装甲部队闻风丧胆。
本为空战而生然而“台风”一开始并非为舔地而生,是正儿八经的战斗机出身,其主要是用以替换老旧的“飓风”战斗机,对付FW-190型飞机对英国海岸城镇“打了就跑”的进攻活动。实际上,霍克公司提出R型和N型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案,R型使用罗尔斯罗伊斯的“秃鹫”发动机,N型使用纳皮尔的“军刀”发动机。英国空军部提出两个都要,在1938 年 8 月同时定购了两个方案的原型机。
上面是N型,进气口位于机头颚部。下面是R型,进气口位于机腹部
这两种原型机的结构和外形基本一样,就是发动机散热器进气口的位置和形状不一样,R型的进气口安置在飞机腹部,类似于P-51野马的进气口设计,而N型的进气口安置在机头腭部,这种设计倒也不少见,例如p-40。
由于罗尔斯罗伊斯的“秃鹫”发动机的交付时间快,R型机首先被制造出来,被正式命名为“Tornado”(旋风),于1939年10月试飞。单看外形觉得R型的旋风更顺眼,更符合空气动力设计,然而进一步的试飞却暴露了“旋风”的致命缺陷,当飞行速度达到 680KM/H 时,腹部冷散热器进气口出现“气动弹性发散”,飞机气动特性严重破坏。相比之下,N型的腭式进气口反倒要合理一些,所以R方案也准备将进气口移到腭部,这张大嘴就一直留了下来。
1939 年 12 月,首架N方案飞机下线,命名为“Typhoon”(台风)。在1940 年 2 月 24 日的试飞也出现了问题,起飞时发动机巨大的反向扭矩有使飞机向右舷滚转的趋势;螺旋桨和机翼根部距离太近,巨大的滑流将翼根蒙皮撕开卷走,试飞员竭尽全力才把飞机安全降落。但总体来说没太大问题,之后对飞机做了些改进,减薄“台风”的机翼;对机身进行修形,以减少阻力等。
第一架“台风”IA 预生产型(R7082)1941 年 5 月 26 日试飞,装“军刀”IA发动机和 12 挺 勃朗宁机枪(想想够变态的,装了12挺机枪)。IA型只生产了很少数量供皇家空军试飞评估。但皇家空军想要和FW190那样的火力,霍克公司开始大量生产装有4门20毫米机炮的的IB 型,以对付在前线新出现的 Fw 190 战斗机。
“台风”本来是想用来怼FW-190的
装备初期,IB 暴露出很多问题,损失于事故的飞机数量竟然大于战损,主要问题是发动机,虽然动力强劲但不可靠,地勤大爷巴不得这款飞机全部退役,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在保维持“军刀”发动机的可供使用状态,在那个时期,能飞上天的飞机简直不成比例。而且在高速俯冲时,台风的水平尾翼动作出现呆滞甚至卡死。1942 年 8 月在英国 Le Treport 上空,“台风” 利用阳光掩护攻击 Fw 190 编队,虽然击落了 3 架 Fw 190,但是 2 架“台风”未能从俯冲中改出而损失。
问题频出的军刀发动机
雪上加霜的是自己人也来添乱,“台风”前前后后有三次被自家的飞机认成FW190而被击落(也是佩服英军飞行员这眼神,特征这么明显的大嘴竟然认不出来),这导致了“台风”的一系列特殊标志出现,首先是在机翼上涂上黄色条纹,接下来在1942年末出现了白色的机鼻和尾翼上的黑条纹。很快,这些涂装被更有效的垂尾上的黑白条纹取代了。
机翼上的黑白条纹是为了防误击的
经过一系列的改进和实战检验,英国皇家空军发现笨重的“台风”在 爬升率和高空最大速度方面性能一般,但执行地面攻击和战场遮断任务时以较大的低空平飞速度和武器携带量见长,而且台风也很皮实,面对地面的炮火还能扛一下,因而“台风”执行地面攻击的任务越来越多。
“台风”强大的弹药携带量
执行地面攻击任务时,“台风”携带 2枚250 磅或 2枚500 磅炸弹,最后达到 2枚1,000 磅炸弹, 起飞重量达到 5,630KG,在 2,000M 的高度最大平飞速度为 626KM/H。但“台风”最具特色的武器是 8 枚60磅型的RP-3火箭弹,这种火箭弹英军在二战中广泛使用,有HE(高爆型)和SAP(半穿甲型)两种类型,前者在弹头内装有6.4 千克TNT炸药,后者装有5.8 千克TNT炸药,并具有较重的弹头外壳。HE型火箭弹在打击各种集团目标,如人员、设施、炮兵阵地等目标上有出色表现,而SAP型火箭弹穿甲深度可达85 毫米,一旦命中敌方装甲目标的薄弱部位,如尾部、发动机舱等部位,将带来极其致命的打击。“台风”被改装专门用来发射RP-3火箭弹,两侧机翼下各有4条导轨,一次出击可携带8枚火箭弹。飞行员可以选择单发、双发或是齐射的方式,将这些火箭弹发射出去。
正在为“台风”安装RP-3火箭弹,一次出击可携带8枚
4门20毫米机炮
这身舔地的好行头让“台风”的对地打击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对付德军的装甲部队时大显神威。1944年8月7日德军展开了代号为卢提西的反攻行动,旨在集结装甲部队发起反攻,消除美国第1军团在眼镜蛇行动和随后几个星期所取得的成果。在得知德军的动向后,盟军唤来了英国皇家空军第2战术航空队的“台风”前来增援。
准备出击的“台风”
由于德军丧失了制空权,在阿弗郎什附近集结的德军装甲部队失去战斗机的掩护,成为“台风”的活靶子,其肆无忌惮的将火箭弹倾泻到德军装甲部队身上,虽然当时火箭弹的精度高并不高,但相对于投掷的航弹来说要强很多,况且数量充足,一轮齐射总能命中几枚,85毫米的穿甲深度虽说打不穿德军坦克正面装甲,但对付侧面和薄弱部位足够了。别忘了台风还有20毫米机炮补刀,能轻松将一些轻型的装甲车辆撕的粉碎。就连德国王牌坦克手魏特曼的虎式坦克也死在台风手里,一枚 60 磅火箭弹击中后部发动机舱上部,穿入战斗室造成弹药殉爆,炮塔被炸飞,车毁人亡。
坦克杀手
此次行动台风共击毁 137 辆德军坦克,使德军计划中对登陆场的一次大规模反击瓦解。“台风”在攻击德军后方集结或撤退的装甲部队或地面目标时发挥重要作用,使英军的地面作战式样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是二战欧洲战场一款不可或缺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