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白糖谱写黄河大合唱,津贴超朱德3倍,患肺病
救国军歌感肺腑,黄河合唱荡激情。
母亲看着怀里刚出生的男孩,想起几个月前被海浪带走生命的丈夫。
给他取下名字——冼星海。
这个名字,在狂风骤雨的时代逆向而行。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他谱写的歌曲传遍了大江南北,鼓舞着民族士气,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英雄乐章。
冼星海出生在贫苦的渔民之家,日日与潮水相伴,耳畔时常响起祖父的笛萧声和渔民们的民谣曲。
他的母亲身上具有传统妇女的韧性,又有新时代女性的眼光,她不管日子过得多穷苦,不管需要奔波多少公里路,她都坚持供养儿子读书和学音乐。
星光不问赶路人,冼星海如愿踏上了异国求学之路。
1929年,冼星海辞别母亲去往巴黎,跟着著名的音乐家们进修音乐。
离开故土时,家境清寒的冼星海拿不出路费也买不起船票。
他便在船上做炉工,换取坐船的机会。
到了巴黎,他也没有容身之所,只能借住在一间小小的的阁楼里。
右二为冼星海
在这样的逆境下,一个年轻的下伙子脚踏实地的创出了一条星光大道,一跃成了法国小有名气的音乐才子。
他没有任何背景的助力,登上的每一个领奖台,都是靠自己的汗水和眼泪。
1935年他拒绝了法国音乐界工作的邀请,响应了祖国的号召,回归故里。
回国后,冼星海和母亲来到上海,他积极参与到了当地的文学艺术活动,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歌曲。
这个时期,他与不少音乐演奏家合作,其中一位是年轻的女钢琴家盛建颐。
共同的爱好让两个年轻人暗生情愫,冼星海迷上盛建颐优雅的气质,盛建颐欣赏他的才华,两人双双坠入情网。
然而,盛建颐是盛宣怀的孙女,上海滩第一豪门中的一员,她不能自主婚姻。
晚清首富:盛宣怀
身世差异并非他们之间最大的障碍。
七七事件爆发,淞沪会战后,冼星海的爱国热血被彻底激发,他离开老母亲,舍弃儿女情长,参加了抗日救亡的全国巡演,希望通过歌曲和文艺来宣传抗日情怀。
长久战争阻断了他们的情感,冼海星无法放下抗日工作;盛建颐也不能离开豪门望族。
战火硝烟下,两人从此再无相见的缘分。
2冼星海应周恩来的邀请到了武汉,进入郭沫若的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并建立了“海星歌咏队”。
海星歌咏队
他坚持用一身所学,为抗日工作添火加薪。
1938年1月,著名学者钱亦石教授因病去世,冼星海为纪念这位前辈写下一首挽歌。
红色教育家:钱亦石
就是这首歌,定了他终生的姻缘。
追悼会当天,一位单薄的女子身穿黑纱,她脸色苍白,眼睛红肿,眉宇间是藏不住的悲痛。
她就是钱亦石教授的女儿——钱韵玲
袁泉饰演的钱韵玲
钱韵玲是武汉一所小学的音乐教师,也是抗日歌咏队的一名骨干队员,工作中偶尔也能见到冼星
她也早听说过这个男子写下的歌曲,被百万战士传唱。
可如今他就站在她的眼前,傲骨铮铮,气势凛然。少女不禁顿生柔情。
冼星海指挥歌咏队排练,钱韵玲总会站在离指挥最近的位置,一边唱歌,一边偷偷看他。
冼星海很快懂了她的心思,并为此痴狂。
两颗心的距离渐渐靠近。
冼星海和钱韵玲
1938年7月,冼星海与钱韵玲宣布订婚,随后举行了一个简朴的婚礼。自此,两人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钱韵玲细心的照顾他,拿热水来给他洗脚,给他递靴子。
爱情不一定要波涛汹涌,他爱她的温柔和细致,更爱她带来的岁月静好。
3婚后不久,鲁迅艺术学院邀请冼星海去担任艺术教授,边区政府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那时,毛泽东、朱德每月才5元津贴。
冼星海本一直向往去延安报效祖国,可是他担心,延安战火连天,妻子跟着他过去,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正当他顾虑万分时,钱韵玲极力打消他的顾虑。
她可是抗日英雄的女儿,骨子里充满英气和豪情,去前线,她甘之如饴。
延安的生活比想象中的还要苦,从小在南方生活的钱韵玲,无法适应延安的饮食习惯。
抄写谱曲
这让夫妻二人的生活更艰难了。
好在钱韵玲很乐观也很会过日子,把苦兮兮的生活也变得甜蜜蜜。
冼星海想喝咖啡,钱韵玲就把黄豆炒熟、磨成粉,拌上红糖,用开水冲成“土咖啡”。
爱情不仅仅是一瞬间的动情,更是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有了爱情的滋养,洗星海的创作思潮到达顶峰。
他开始创作这首震惊世界的《黄河大合唱》
1939年,光未然来到延安,因为骑马摔伤住进了医院,冼星海前去探望。
诗人:光未然
知己见面,光未然给冼星海朗读了自己创作的《黄河吟》,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回到家,冼星海把自己关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连续写作六天。期间,他告诉妻子自己想吃点甜食,妻子所寻无果。
土窑里创作
还是光未然四处打听,借来了2斤白糖送给冼星海。
冼星海盘腿坐在炕桌前,一撮一撮的抓着白糖放进嘴里,甜甜的水化作了那时而激昂、时而婉转、时而狂野的民族声乐巨作,化作了中国史上第一部中西合璧的民主大合唱。
这首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
1939年5月11日,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早已安奈不住,起身鼓掌并大呼:“好、好、好。”
冼星海在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时期是一面旗帜,更是吹响了中国民族团结抗战的号角。
时至今日唱起它,仍然有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万众一心不可战胜的力量喷涌而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冼星海夫妻一起熬过了这段艰苦的日子,终于迎来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成功的日子,也迎来了他们的女儿——冼妮娜。但很快,他们也迎来了离别。
冼星海夫妻和女儿
1940年春天,冼星海接到组织上任务,要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和八路军》做后期。
临行前,毛泽东还在家中给他饯行。
次日,冼星海告别了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小妮娜远赴俄罗斯,谁也不曾料到,这挥手一别,竟是永别。
冼星海等人刚到达莫斯科后不久,苏德战争爆发,一行人只得原路返回,却又遇上新疆暴乱,断绝了回内陆的路,他们被迫滞留国外。
更糟糕的是,战争导致音讯不通,他们很快和政府失去了联系。
身处残酷的战火之中,冼星海常常惦念自己的妻子和牙牙学语的女儿,他却再没能等到回国的那天。
几年的颠沛流离拖垮了冼星海的身体,异国他乡的奔波让他的肺病愈发严重。
1945年初,他终于在老朋友的帮助下,住进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
然而他的病早已无法救治,最终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年仅40岁。
钱韵玲对丈夫的病逝一无所知,她和孩子冼妮娜每天都在家痴痴的等在他回家。
寒来暑往,陌上草离离,故人依旧未归。
足足等了11个月,钱韵玲终于等来了丈夫的消息,着不是归期却是斯人已逝的噩耗。
冼星海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骨灰盛放于一灰色大理石小匣,匣子正中镶着音乐家的一张椭圆形照片,周围环绕缎制花束,下刻金色俄文: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和共产党员:黄训
至此,这个世界上陨落了一颗巨星,多出一个守望者。
钱韵玲说:“有音乐在的地方,他就不曾离开。”
他活在每一首歌曲里,他活在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里,她始终记着他,终身没有再嫁,并用自己的余生致力于儿童乐曲。
冼星海之女冼妮娜
冼妮娜一生未能见过她的父亲,就像冼星海从未见过他的父亲,令人不甚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