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他是古代版“袁隆平”,拼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

生活在中国的新一代青年,都见证了国家的强大,在物质充裕的环境中长大,即使不富有,也是衣食无忧。殊不知,这样的盛况在古代却是奢侈的景象,李绅作《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样的景象是当代罕见,却是古时常态。

喜欢看历史类小说的朋友是否幻想过有一天自己也穿越回古代?幻想自己变成将军开疆扩土,变成大官儿造福一方。亦或者起于微末,喊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来个改朝换代?亦或者某朝代粉逆天改命拯救失落的王朝?

他是古代版“袁隆平”,拼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

在人们幻想中古代总会有些神秘,有些不同于现代的美好。但我不得不打破你心中的幻想,古代并不好。

公元682年,此时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二圣临朝。但大唐天子李治却带着大部分官员贵族还有几十万百姓去洛阳“就食”。

啥叫“就食”呢?大概是讨饭的一种文雅的说法吧。也就是说皇帝老子带着这些人一起去洛阳当流民讨一口吃的。一路上饿死了多少人,反正不会少就是咯。

他是古代版“袁隆平”,拼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

才刚刚经历贞观之治的盛世啊,咋混成这样了呢?这还是我们心目中无比强盛的大唐王朝?

而每个王朝末年或者王朝分裂之时老百姓更是饿殍遍地。

特别是明朝末年那就更惨。军户制的破产,士大夫官员贵族的特权阶级免税,造成的后果是财政枯竭。朝廷没钱了,有钱人又收不上税,咋办呢?

他是古代版“袁隆平”,拼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

还能怎么办?凉拌,只能在这些苦哈哈身上继续盘剥。

老百姓饿死者不知其几何!

这些贫民老百姓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再加上被盘剥,本就剩不下几颗粮食,而此时的气候处于一段小冰期时期,北方几乎年年大旱。

老百姓的生存更是雪上加霜。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怎么办?

那就只有一条路,推翻这个曾经辉煌的大明朝。

他是古代版“袁隆平”,拼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


这是历朝历代都走不出的一个死结。中国的耕地只有那么多,而人口几乎每年都在增长,有限的人口根本养不活那么多张嘴。直到新中国出了个袁隆平。

袁隆平的故事咱们都不会陌生,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让水稻产量从原本的500-600斤增加到亩产800-1000斤,几乎翻倍的增长相当于多养了一倍的人口。

而最近几年的超级杂交水稻更是将产量提高到了1000公斤,这简直是人类历史的奇迹。其伟大之处让我崇敬,虽然我没有半点科研能力,但他确实是我的偶像。

喜欢历史的我就想看看历史上是否有一个和他一样让后世敬仰的人。

你别说,还真有。这个人叫做叫做陈振龙,一个只能被少数人记起的伟人。

他是古代版“袁隆平”,拼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

万历年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在吕宋(今菲律宾)发现当地一种长着红色块根的植物,这种植物非常耐旱,产量也非常高,而且对于生长环境要求很低,什么山地旱地都能存活。

这对于已经进入明朝后期的中国来讲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农作物。但这种农作物是欧洲人从美洲带进菲律宾的,当时菲律宾的西方殖民者根本就不允许中国人私自带回国内。

对经过菲律宾与中国的商船严查,极端的时候还几次屠杀过菲律宾的华人华侨。

他是古代版“袁隆平”,拼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

但这没有吓到陈振龙,他冒着生命的危险把甘薯藤藏在浸水的缆绳里,偷偷带回了福州。然后在福建开始试种这种农作物,而恰恰在第二年,福建就发生了一起百年难遇的大旱。

干旱的天气让我们传统农作物根本无法生长,而被陈振龙带回的甘薯就成了一种能够拯救无数因天灾人祸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的好东西。自此甘薯在我国开始大面积种植。

据历史记载,“抚令其速觅地育之,经四月功成。抚遂令各地循法广种之,果丰,旱饥大解,士民皆欢。甲午、乙未连遇饥荒,他谷皆歉。惟薯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陈振龙带回来的甘薯救活了无数老百姓,也让他铭记在历史上。

甘薯,有的地方称为红薯,红苕,各种称呼不尽相同。吃法也多种多样,我个人特别喜欢吃烤红薯,贼香!

他是古代版“袁隆平”,拼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

而我们现代人吃着香喷喷的红薯时,又有几个人知道陈振龙的伟大功绩呢?而现在还有一些什么都搞不明白在网上喷袁隆平的小屁孩,是否有一天也能够想明白,是谁让他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呢?这值得我们反思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