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李淳风“挑刺”这部历法40余载,后编订新历法,

李淳风,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公元602年出生,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凤鸣镇李家道人(古代岐州雍县人),自幼受父亲李博的影响,阅读了大量书籍,对于天文、数学、历算颇有钻研,为其以后著述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他9岁外出拜师求学,16岁进入李世民秦王府,17岁参加反隋兴唐起义,少不经事就已展现出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

李淳风“挑刺”这部历法40余载,后编订新历法,

历法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它们与各种天象对应的一种时间算法,包含着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数学等知识,非常复杂。而李淳风,却是历算奇才,对于历法的研究深入又具体,表现在一辈子对权威天文学家傅仁均的《戊寅元历》“挑刺”并自己编订出新的历法,替代之。

李淳风“挑刺”这部历法40余载,后编订新历法,

公元627年,此陕西人父亲是道士,他却是历算奇才,25岁就挑战权威李淳风25岁,这一年他上书唐太宗李世民,对唐代第一部历法《戊寅元历》“发难”,一口气竟然提出了18条意见。《戊寅元历》是非常有名望的天文学家傅仁均公元618年编订的,那时李淳风还没有出生。面对来势汹汹的李淳风,历法权威傅仁均与其争论。一个毛头小子与一个已经在太史局任职的天文学家辩论,自然引起了很多朝堂学者的关注。

李淳风“挑刺”这部历法40余载,后编订新历法,

敢于挑战权威的25岁李淳风,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凭空想象,基于《戊寅元历》多次测报日月食出现误差,并在审慎研究、刻苦钻研的前提下“挑刺”。这样一场关于历法的“对决”,唐太宗不得不重视。于是,指派陕州刺史、精通历算的崔善为调研考察。最后,李淳风的7条意见被官方采纳,25岁的李淳风也被授予将仕郎官职,可见其历法天赋非同凡响。

李淳风“挑刺”这部历法40余载,后编订新历法,

公元640年,38岁的李淳风又上言,认为《戊寅元历》在时间计算上“减余稍多,子初为朔,遂差三刻”,每月初一的时间相比较于实际提前了,应该加以改正。司历南宫子明、太史令薛颐等上谏,李淳风的意见与事实相符,遂被采纳。13年后,李淳风对《戊寅元历》又有异议,可见他没有间断研究,没有因第一次的“发难”成功而放下,对于学问的追寻他是认真的、执着的。

李淳风“挑刺”这部历法40余载,后编订新历法,

4年后,公元644年,42岁的李淳风在研究中又发现《戊寅元历》的问题。他指出根据《戊寅元历》的算法月份有三大、三小,那么下一年,也就是公元645年的9月后,将会连续出现四个大月份,非常不正常。李淳风的上书,不得让唐太宗下诏改变历法的算法。

李淳风“挑刺”这部历法40余载,后编订新历法,

公元665年,在研究天文学、历法多年和长期观测和推算,《戊寅元历》的问题太多,李淳风再也不甘修修补补、忍受问题百出的旧历法。在吸取经验教训、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63岁的李淳风编成新的历法《麟德历》,并在当年得到官方认可并推行。

李淳风“挑刺”这部历法40余载,后编订新历法,

《麟德历》相较于《戊寅元历》更为精准,完成对定朔法(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回归年划分为24个节气,缺中气之月设置为闰月)的改革,此后定朔法被许多历法家广泛采用。《麟德历》后来传到日本,被日本官方公元667年采用(在日本叫《仪凤历》),作为历法标准,并沿用了70余年,可见《麟德历》的精准性很高。

李淳风“挑刺”这部历法40余载,后编订新历法,

李淳风从二十几岁开始到六十多岁,一直“怼”《戊寅元历》,后自己编制新历法,给我们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要有钻研精神;遇到问题,不要退缩,要持续的观测、研究,反复思考,一天解决不了两天、一年、十年或者二十年,不要轻易放弃,要像钉子一样,往深入里钻。

二、善于总结和反思前人经验;李淳风取得的成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整理前人成果,反思前人成绩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前人是他取得成功的阶梯。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