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芒果台又出新节目,《运动吧少年》。


宣传片宛如健身大片。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营销片段噱头满满。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海报阳气十足,网友在评论区大呼“我可以”。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logo里有一个硕大的“1”,引发网友调侃:芒果台胆子真大,这是要给网友选1个男朋友的节目?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宣传片解释了,这里的1,是No.1 的意思。宣传片里说,we are One,就是他们的价值观。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这仿佛是当今所有选秀最熟悉的宣发配方,但对《运动吧少年》而言,皆为虚张声势。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因为宣传片所呈现的质感都是骗你的,这根本不是一档体育选秀节目,而是一档以道具为核心的棚内运动综艺!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1 这个节目里“美少年”成众矢之的

号称摒弃偶像价值观的《运动吧少年》,多少有些团综的影子。


男团节目里的喔抠(vocal)、蛋丝(dance)、如阿普(rap),在这个节目里按照力量、敏捷、速度分类教学。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1v1之后的排位主力判定,像极了给每一个选手A班。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但他们似乎并不屑于给偶像站台。


一位长相俊俏的男生,被另一位肌肉饱满的男子吐槽:“以你的类型和长相,更适合别的选秀节目。”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被针对的徐志滨也不甘示弱:“长得好看就容易被针对是吧!”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这不是一个人的“冒犯”,本场拿下主力张鑫栋也对这样的角色感到很诧异:“力量赛区居然有这种万千少女追捧的美男子,是过来参加唱歌跳舞的吗。”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在饭圈,这种行为,有一个专属名词叫“拉踩”。捧一踩一,有必要吗?


2 这不是偶像练习,这是“道具游戏”


和《浪姐》用30岁的年龄层升维打击类似,这又是一档踩着“偶像”们上位的综艺。


《运动吧少年》,哪里来的底气?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从第一期节目来看,他就呈现了许久不见的传统电视综艺模式——游戏道具。


首期上场的是11位力量组的考核。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11位选手两两捉对,在互相看不到对方的情况下,抱着一根长杆拔河。


这对道具的要求其实是非常高的,不仅要好玩,还要能重复玩,才能把一个游戏作为贯穿一期节目的线索。


这个节目的底气,就是道具。


在同样的游戏面前,变量,只能是“人”。


即便没有自我介绍和VCR短片,你还是记住了其中不少面孔。


唯一留着胡子的选手,成为第一期节目里最具辨识度的选手之一。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不同于其他选手的蛮力出奇迹,他的奇迹,是靠脑子。


他是唯一一个发现,透过现场大屏幕可以看到对方的姿势和呼吸节奏的人。于是他的每一次发力,正好选中了对方的吐纳瞬间,迎来了唾手可得的胜利。


虽然记住了一批少年,但他们显然不会有持续的曝光。


同一组的少年们,都未必记得住其他人的名字。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下一期,另外的分组选手即将登场,刚刚混个脸熟的小哥哥们立即过气,观众又迎来新的的“墙头”。


而每一期过半的替补和淘汰,丝毫不给“看脸”的机会。


首期,从一开场就被现场称之为“大魔王”的选手就被淘汰了。


张继科感慨:“会唱歌跳舞的人参加选秀淘汰了,还可以去参加下一个。但这群只热爱运动的少年,一旦离开这个赛场,就可能再也没有其他平台能让他们被看到了。”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猝不及防,又是一波“拉踩”。会唱歌跳舞的人,做错了什么?


3 这不是肌肉男选秀,这就是一档电视综艺


没有选手VCR,不强求你记住每个人背后的故事,整期节目只关注棚内道具游戏本身。这样的电视节目,你是不是很久没有看过了。


从这个意义来讲,当年的智勇大冲关,芝麻开门、超市大赢家,才是《运动吧少年》的同类项。


这样的节目,好看、好玩,但是选不出偶像的。


《运动吧少年》首播测评:这不是肌肉男选秀,


但它归根到底是一个体育综艺。


在中国综艺步入真人秀时代之后,最成功的运动类综艺当属《来吧!冠军》。


这是上一个奥运周期里诞生的一档体育科普类节目,将观众最熟悉的乒乓球、女排、羽毛球、跆拳道等项目游戏化改编,让明星在优势中和专业运动员捉对比赛。既能展现明星嘉宾不畏对手、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也能表现出世界冠军们的高超的能力。这背后,是中华文化中的两全其美、鱼和熊掌兼得的价值观。


体育综艺最难的是趣味性和竞技性能否有效平衡。


给专业运动员加大难度,给明星嘉宾制造优势,《来吧冠军》用“不公平”的赛制,成就了“公平”,但总体来说是一个娱乐占据优势,没有晋级淘汰,节目每一期也没有延续性。


而《这就是灌篮》等节目,则是在纯竞技赛制中,失去了综艺感。它是一个很好的垂直类节目,但不一定是一档好的电视合家欢节目。


就像“篮球”节目也并没有让篮球男孩们走向娱乐圈乘风破浪一样,《运动吧少年》似乎无意给观众选“男友”,他们更想做的,是一档有收视率的综艺节目。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