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春交会论坛丨从热门IP到全民爆款,改编要看流量


春交会论坛丨从热门IP到全民爆款,改编要看流量


4月27日,春交会进行到第二天,今年首次采用云交易、云交方式进行。其中的行业论坛环节同样采用了线上分享方式进行,其中一场《网络文学IP——影视改编的“天然富矿”》论坛引人关注。


网络文学IP改编的模式,其实较早可以追朔到2011年播出的《甄嬛传》。原著小说作者流潋紫最初将《后宫·甄嬛传》上传在晋江,半年后点击量突破300万,受到数十万女性网友关注。但这一时期用导演郑晓龙的话说是:完全还没有IP改编的说法和概念。


春交会论坛丨从热门IP到全民爆款,改编要看流量


随后,网络文学IP开始在业内悄然风行。2015年,根据晋江文学城同名小说改编的仙侠剧《花千骨》的播出,成为了同期收视最高的暑气档剧集,真正搅热了IP改编的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市场上网络文学IP改编数量约占传统市场总量的20%左右,像2019年的爆款剧《庆余年》更是代表了网络文学IP改编的一个高峰。


春交会论坛丨从热门IP到全民爆款,改编要看流量


众所周知,网络文学在成为影视剧改编天然富矿的同时,写作水平的参差不齐是最明显的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网络小说具有改编的价值?在改编过程中,如何在保有原著小说精神内核的同时重新为其赋能?


本场论坛就以网络文学IP的改编为话题,邀请到腾讯影业、腾讯动漫战略总监曹珉玥,爱奇艺副总裁、自制剧开发中心总经理戴莹,阿里文娱优酷剧集中心总经理谢颖,晋江文学副总裁胡慧娟,今日头条番茄小说总编辑谢思鹏,凤凰互娱CEO赵云,著名编剧梁振华等从各方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头部IP犹如出道的“爱豆”,粉丝粘性强


据统计,国内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已经达到1755万,作品累计达到了2442万部,辐射的读者规模大概是4.3亿。一个网络作者每天的基础更新量大概有6000字,一个月连续写假设有18万字,那就相当于一个月写一本实体书。这么大的一个更新量和持续性,在的确给网络文学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有不可忽视的严重的同质化问题,水文的现象很明显。


面对网文的鱼龙混杂,在选择和改编上会秉持哪些标准?“第一,数据的基础。一个IP之所以会被大家喜欢,其实它已经有了很好的数据的积淀;还有就是叙事和人设是否有创新。” 这是戴莹最关注的两点。


简单的说,人物和故事基础好,内容要丰富,要有延展性。以刚刚收官的《鬓边不是海棠红》为例,整个故事是从梨园文化展现那个时代下人物大的背景,故事层面上有比较长线的叙事角度,人物层面上性格非常突出,不仅单个人物的完成度非常高,而且群像人物非常的扎实。


谢颖将这类冲杀出来的头部IP比作选秀出道的爱豆,他们的粉丝粘性非常高,以至于最后可以高到击穿跨媒体的壁垒。那么是不是只有头部IP才具有改编价值?


站在平台的角度,谢颖认为也不要忽视二、三线IP的价值。“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们节约了很多沟通的成本。比如,一个原创剧本,从一个idea到一个完整的影视作品,这里面需要无数人的配合努力,需要非常大的沟通成本,包括审美上的差异,信息的混乱,判断的不一样等等。但是我觉得如果有一个IP的存在,就是有一个达成共识的基础,不管每一个人对同样的故事、同样的题材有怎么样的理解,一个已经完成了作品可以提供一个讨论的基础,不要什么,放大什么,或者是改编什么。”


春交会论坛丨从热门IP到全民爆款,改编要看流量


从网络小说到影视剧,不同的艺术门类往往会伴随着作品表达的主题,甚至是主体的变化,能将这种转化做好的少之又少,但凡成功的都成了爆款。《甄嬛传》的原著小说是架空的朝代,郑晓龙导演将其落地在雍正年间,成功为该剧增加了正剧的气质和品相。


正在热播的《清平乐》也将表达主体从公主和内侍的爱情转换为宋仁宗的一生。去年的爆款《庆余年》表达主体同样也有变化,整部书的主人公和灵魂人物其实是叶轻眉,而在剧中,范闲这位小说中名义上的主人公成为了真正的主人公。


春交会论坛丨从热门IP到全民爆款,改编要看流量


作为《庆余年》出品方的代表,曹珉玥解释了为何会有这样的转换,解答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庆余年》原著的书粉特别的清楚这部小说有400万字非常的长,围绕叶轻眉这条线有非常多的谜团。我们目前的规划是五年三季的框架,第一季不可避免会去承担一些除了剧情推动以外,包括去交代一个故事背景,交代一些人物背景的作用。第二季、第三季其实故事比较自然的展开,包括承载在叶轻眉或者其他的人身上的一些谜题,以及灵魂人物本身对于整个故事主题的一些探索,包括猫腻在里面所希望去传载的一些思考去慢慢的展开。”


用《庆余年》编剧王倦曾经的形容就是:第一季是主角发现自己是一个棋子的故事;第二季是这个棋子想要翻身为棋手的一个故事;第三季是棋子想要把整个棋盘都掀翻的故事。


网络IP亦可实现文化上的破圈和赋能


从去年的《长安十二时辰》到正在热播的《清平乐》,从某种程度看都完成了从故事到文化的转型。《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后,唐长安城108坊分布、东市和西市、唐官吏制度、唐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代的服饰文化、唐代的发髻与妆容等被热议一时,尤其是水盆羊肉和火晶柿子更是迅速走红。


春交会论坛丨从热门IP到全民爆款,改编要看流量


有数据显示,在剧集播出期间的网络搜索量,包括在饿了么下单量都翻好几倍。“《长安十二时辰》,首先有马伯庸提供的非常好的故事改编基础,吸取了美剧《24小时》的节奏,融入了刺客线的脑洞,它把一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用年轻化、类型化跟美剧化表达做了一个全新的阐释,所以引爆了第一轮的读者圈层;第二,更重要的是有一个靠谱的制作团队,曹盾导演的团队非常的专业,在创作上秉持初心和匠心,做了很多文献资料的考究,还原了很多的东西,从很多的细节展现出了大唐盛世的一天。”


在谢颖看来,《长安十二时辰》是一个品质IP影视化改编跟平台互相成就的一个标杆案例,这个IP的作者带来了一个年轻化、类型化的视角,从而做到了文化上的破圈和赋能。


同样的,去年播出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简称《知否》)和正热播的《清平乐》也开始让一系列以宋代为背景的影视剧和宋文化成为焦点。


《知否》中细致入微展示了“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的生活方式;《清平乐》更是在服化道上极为考究,将宋代简洁、素雅、精致的审美发挥到极致,除了被网友津津乐道的宋代服饰,宋朝贵妇最具标志性的“珍珠妆”在剧中有惊艳亮相。


胡慧娟在分享时就提到,《知否》除了在国内热播外,还在推特上同步播出,引发了国外网友的广泛热议。有国外观众就表示,通过这部作品让他们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社会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家风文化。


春交会论坛丨从热门IP到全民爆款,改编要看流量


从网络IP到影视剧的改编拍摄,其实就是扩大影响力、打破圈层的过程,将一小部分的原著党扩大成为更多的受众群。因而,基于这个普及的人物,影视从业者也承担着更重的责任。“其实像《鬓边不是海棠红》,它的细节是很精益求精的。整个我们剧里面的水云楼这个场景是来源于中国的传统四合院,然后它也讲究了严谨的对称和主次分明;王府的戏楼和梨园会馆,实际上一比一的复刻了京广会馆和湖广会馆,整个的场景去做了一个一比一的还原。涉及梨园的部分,邀请到了著名的青年京剧演员伊俊来做全程的艺术指导。剧里面还有京绣、苏绣,其实有非常多的传统文化的因素在里面。在整体呈现上,做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


在内容和制作层面的用心之外,戴莹同样以《鬓边不是海棠红》为例介绍了戏外为提升品质所下的功夫,“我们做了《鬓边》百科,因为我们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就比较清楚京剧是有比较高的门槛的,里面的京剧桥段天然会屏蔽掉一些人,大家会不清楚这个桥段是来自于什么,讲的什么。所以我们跟技术做了互动和技术上的赋能,在播出某个京剧段落的时候,它会出一个相关的百科,及时的普及京剧昆曲的知识点。这样会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就能够很快速的了解到传统知识,也是一举两得。”


结语:网络文学IP是改编的富矿


有数据显示,现在BAT三家每年大概平均上线的作品数接近100部,其中有近3成的作品数量是来源于IP改编。而整个2019年收视表现TOP10的剧集中,有8部是IP改编的。从事编剧工作12年的梁振华回忆说,2007年左右,他改编的作品是通常意义上的杂志刊发的小说,或者单行本的小说;但是到了2014、2015年,绝大部分来的都是成名的网络文学作品。


在倡导影视作品原创的同时,必须承认IP改编早已占据了影视作品的半壁江山。网络文学IP是不是改编的富矿,考量的维度不仅仅是矿产量是多少,还要看是金矿还是铁矿。“如果IP本身不够好,全靠影视制作去改编,其实它不是网络文学改编来的,完全是一个原创的作品。”凤凰互娱CEO赵云说。


在不可避免地被网络文学裹挟的同时,梁振华的担心是:第一,网文作为新生的文学形态,贡献的文学经验和想象到了今天在不断被开掘的过程当中,是不是面临着资源的匮乏或者后继乏力的困境。第二,网文的经典化、主流化、出版化一直在进行,这种融合会不会带来网文新鲜的美学风格。


春交会论坛丨从热门IP到全民爆款,改编要看流量

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都只是在最源头的创作端决定了一部影视作品的属性,无论哪种都可以出爆款、出精品,并不存在天然的孰优孰劣。


而若要打造出一部精品力作,两种源头经过剧本、拍摄、制作等环节到最终的作品,所考量的元素其实是相同的,那就是:剧情的陌生感和真实感、人物会产生共鸣和共情以及叙事方式上的创新和独特。原创作品要做的是合理的构建,而IP改编需要的是合理的转化。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