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百夫长\"级战列舰
建造背景
在海上航行的"百夫长"号
1889年,英国通过《海军防御法案》。它授权海军造舰部主任威廉·怀特(William White)来设计满足海军适合在中国和太平洋舰队用作旗舰的主力舰。她必须能够击败可能在那里遇到的最强大的外国舰艇。其中就包括沙俄装备8英寸(203mm)主炮的装甲巡洋舰,她们会在英俄发生战争时攻击英国商船。海军部要求航速不低于16.5节,标准排水量时吃水不超过26英尺(7.9米),以通过苏伊士运河,并在中国的河流上航行,航程与装甲巡洋舰“帝国”号相当。最重要的是,比一级战列舰"君权"级的成本低30%。怀特的设计几乎是"君权"级的缩小版,用10英寸(254mm)主炮和4.7英寸(120mm)速射炮代替了大型战列舰的13.5英寸(343mm)主炮和6英寸(152mm)的速射炮——这就是"百夫长"级。
"百夫长"级的线图
规格参数
"百夫长"级的标准排水量为10634长吨(10805吨),满载排水量达11200长吨(11400吨)。船体全长390英尺9英寸(119.1米),垂线间长360英尺(109.7米),舰宽70英尺(21.3米)。她们的标准和满载吃水深度分别为25英尺8英寸(7.82米)和26英尺9英寸(8.2米)。在满载时的稳心高度为4.1英尺(1.2米)。鉴于在其预定的服役区域内没有足够大的船坞来容纳她们,船体的钢壳用木头和铜包裹,以减少生物附着和船体锈蚀。
船上的船员人数在1895年时为620人;在20世纪早期时,只剩下600人了。船只的航海性能和操纵性还是很不错的。
1895年的"巴尔勒"号
动力系统
"百夫长"级由2台立式三汽缸三胀式蒸汽机提供动力,双轴驱动,使用八座工作压力为155磅/平方英寸(1069千帕;11千克/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锅炉提供蒸汽。引擎的额定总功率为9000马力,设计最高航速17节。海上测试时,引擎的功率略高于预期,输出9703-9934马力,航速达到17.1节。使用强压通风时,她们甚至可以输出13163–13214马力,航速高达18.5节。不过,海军方面以损坏锅炉为由,禁止这么做。船上最多可储存1420-1440长吨(1440-1460吨)煤炭,足以让她以10节的航速,航行5230海里。
"百夫长"号下锚时的照片
武器装备
"百夫长"级拥有四门32倍径十英寸Mk III后膛炮,安装在两座双联装的圆形炮座上,位于舰体上层建筑的前部和后部各一座。这些炮座是皇家海军中第一种能够360度横向装填炮弹的,因此是圆形的。相比"君权"级及其他早期战列舰的炮座形状,节省了相当多的重量。安装了一台蒸汽机,使炮台能以每分钟一圈的速度转动。但它在使用中很不牢靠,无法在一个地方完全静止,还会继续缓慢移动。还可以用齿轮系统手动旋转炮台,但移动速度过于缓慢。主炮最大仰角为+35°,由炮手手动调整火炮的俯仰角。不过,在"巴尔勒"号进行一项实验,安装了西门子电机,,它可以在14秒内让主炮在整个仰角范围内移动。Mk III型使用500磅(230公斤)重的炮弹,初速为2040英尺/秒(620米/秒)。当在+12°05'仰角发射时,最大射程为10100码(9200米);而以最大仰角发射时,只能使用一半的发射药,这时的初速为1393英尺/秒(425米/秒),射程为11522码(10536米)。
舰上配备了10门40倍径单管4.7英寸速射炮。其中有六门安装在上层甲板上,使用炮盾防护;剩下的则安装在船体两侧的炮廓里。使用45磅(20公斤)重的炮弹,炮口初速2125英尺/秒(648米/秒)。
为了防御鱼雷艇的袭击,船上还配备了8门6磅(2.2英寸,57mm)速射炮和12门3磅(1.9英寸,47mm)哈乞开斯机关炮。
按照当时主力舰的惯例,船上还有7具18英寸鱼雷管。其中每舷两具和船尾一具为水上鱼雷管;每舷还另有一具水下鱼雷管。
1898年前的"巴尔勒"号
装甲防护
"百夫长"级上大多使用复合装甲,只有少部分使用改进的哈维装甲提供防护。她们的水线主装甲带厚9-12英寸(229-305mm),底部厚8英寸。覆盖了从船中部向两侧延伸200英尺(61.0米),高7英尺6英寸(2.3米)的区域,其中5英尺(1.5米)在标准排水量时低于水线。通过前后8英寸厚的斜舱壁连接炮座,形成中央装甲堡。主装甲带上面是由4英寸(102mm)哈维装甲制成的上部装甲带,高7英尺6英寸。它覆盖了两个炮座之间的船舷区域,高于水线处达10英尺(3.0米)。由3英寸(76mm)厚的哈维装甲斜舱壁将上部装甲带与炮座相连。
装甲甲板位于水线带顶部,由2英寸(51mm)厚的低碳钢组成。在水线之下,2.5英寸(64毫米)的下层甲板从5英寸(127mm)厚的炮座底部延伸到船头和船尾。在主甲板上方,主甲板和下甲板之间的炮座分别为9英寸和8英寸厚。"百夫长"级是英国第一艘在炮座上方装备装甲罩或炮塔的战舰,使用6英寸厚的镍钢制成,这是为了保护需要操作主炮的炮组成员。不过,在炮尾附近的装甲必须打开才能操作火炮。这是现代炮塔发展的第一步。4.7英寸速射炮的炮廓正面由4英寸的哈维装甲,侧壁由2英寸的哈维装甲提供防护。前部司令塔的侧壁厚12英寸,而后部司令塔的侧壁只有3英寸厚。
一张在香烟纸上的杰里科的照片
改造
"百夫长"级的4.7英寸副炮一直备受吐槽。1901年6月,"百夫长"号的舰长约翰.杰利科(John Jellicoe)提交了一份报告。主张用6英寸速射炮取代4.7英寸速射炮,并拆除所有水上鱼雷管。海军部同意他的建议,很快就拟定了计划。采用同样数量的BL 6英寸Mk VII型速射炮取代4.7英寸速射炮。它们安装在四个双联装和两个单装炮廓中,六门炮在主甲板上,四门炮在上甲板上。由5英寸厚的克虏伯渗碳硬化装甲的炮廓提供防护,这需要重新修改船体中部的上层结构,以容纳它们。为了补偿额外的重量,船尾的驾驶台和全部水上鱼雷管都被拆除,前桅被一个较小的信号桅杆取代。此外,还安装了无线电收发报装置。虽然,只增加了78长吨(79吨),但还是使她们的航速略微降低到16.8节。改装费用约为125000英镑。
"巴尔勒"号下锚时的图片
各舰简介
"百夫长"号(HMS Centurion):1890年3月30日在朴茨茅斯海军船厂开工建造,1892年8月3日下水,1894年2月14日服役。1909年4月1日停止使用,1910年7月12日报废出售。造价540090英镑。
"巴尔勒"号(HMS Barfleur):1890年10月12日在查塔姆船厂开工建造,1892年8月10日下水,1894年6月完工,1894年6月22日服役。1909年6月停止使用,1910年7月12日报废出售。造价533666英镑。
服役经历
"百夫长"号是该级舰中第一个完工的,她于1894年成为中国分舰队的旗舰。"巴尔勒"号1895年被分配到地中海舰队。1897年2月,她成为国际中队的一员,这支多国部队由奥匈海军、法国海军、德国帝国海军、意大利皇家海军和俄罗斯帝国海军的舰艇组成。1897年-1898年,英国皇家海军介入了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克里特岛的希腊基督教起义。1898年,她前往中国分舰队服役,成为那里的二把手。1900年义和团起义期间,两艘军舰都派遣陆战队参加了大沽口要塞和天津的战斗。
1901年,两艘船返回英国。到1903年时,"百夫长"号都在进行现代化改造。在1902年,"巴尔勒"号曾被短暂地保留了下来,然后在那年晚些时候也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造。1903年"百夫长"号在重新加入中国分舰队;在1905年英日同盟更新后,英国撤回了远东地区的大部分海军力量,她开始返航回国。在1904年,"巴尔勒"号完成了现代化改造,参加了当年的演习。第二年,她曾短暂地前往远东地区服役,并在返回后成为预备舰队朴次茅斯师的旗舰,"百夫长"号也加入了这里。两艘船一直保留到1909年,并于第二年全部报废出售。
注:本文翻译自万维百科英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