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宁可高薪聘请新人,却不愿给老员工涨薪
先给出一个结论:即使在中国的一线企业中,也并没有一个良好的涨薪机制。这样让部分的老员工的工资长期不变,新员工进来的时候,又得按照市场价来给出新的薪资,新人工资比老人工资高,老人心理不平衡,这不是一家两家企业的问题,二十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的问题。
用辩证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是:老员工工资长期不涨,新员工进来又得按照市场规律调价,长此以往,构成了客观存在的矛盾。
我们从基本概念开始讲起:
1
我们现在的职场环境,是相对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在开放的人才市场中,专业人才的个人报酬,与当前市场上的个人产出是相关的,在一定周期内,也是稳定的。
【相对】开放,是因为公务员、事业编制、垄断性行业等部分行业,会有一些行业的潜规则等等。例如国有银行、烟草公司等等,准入门槛相对较高,但也有市场化的因素在其中。
但更多的主流行业中,例如:it、制造业、地产业、消费品等等,虽然在进入的时候有一定的技能或者证书等硬性要求,但人力资源市场是相对开放流通的。例如互联网行业的人力资源,几乎是完全开放的市场。
因此,如果您信封的是市场主义,那么,你在短期内在企业拿到的薪水一定是恒定的,不会出现大的变动。当然,除去平台和机会等等不确定因素。
所以现在大多数企业编制是两条线。一条是和公司自己签劳动合同,另外一部分,是和三方劳务公司签外包合同,当然,三方外包的员工福利待遇会稍微低一些。
这就引起了很多三方公司同学的抱怨,其实,在固定的时间周期里,你的收入相对来说是恒定的。
比较遗憾的是,所谓的市场化,其实也只有谈薪的那一瞬间,在你入职之后,合同期内一般没有大的变动。
2
我们国家的企业还在告诉发展,还没有经理一个完整的成型的生命周期,在调薪涨薪这块,企业还没有相对成熟的经验。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目前都在私企,各位所处于的私企,超过30年的历史没?国内优秀的老一辈企业,联想、海尔等等,均没有超过30年的历史。所以可以去问问你们所在公司的hr,他们有没有给人办过退休。
退休,按理来说是和招聘同样频繁的业务,但是有的hr从业5年,招了上千人,但是可能一次退休都没办理过。
对于职场人来说,都年轻着呢,退什么休。
纵观现在的企业界,掌舵者最年长的也一般是65后,高管一般是75后,中层属于85后,新人大多数属于90后。
而65后这批人,也就50岁不到,整个企业界还没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虽然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但是整体经济走势,还没有衰退过吧。
因此,在加薪机制上,这些掌舵者可能也没有完全想清楚怎么做。
3
因此引发的问题。
我国的养老保障机制,是一个目前大家都心存担忧的问题。国家出的两个办法,一个是延迟退休,另外一个就是市场机制,企业自行解决。而企业不养闲人,你的薪水,是根据的贡献做衡量的。
那么,对养老问题在担忧的人群。如果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尚可以跳槽,尚可以根据市场化定价。那么,再过十年,再过20年呢?四五十岁的时候,又怎么跳槽。
那个时候也是市场化,只不过对于企业来说,你只有资历,又不是管理层,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你的竞争力,可能还真不如一个后来的00后。
综上,35岁大家会有普遍的职场焦虑。或者说在2020年以后,85后的这批人,在40岁的时候,会普遍有中年焦虑。甚至说,大批白领会面临失业潮,这可能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4
我们怎么办?
有专家做过相应的研究,这里不说怎么研究的了,直接给大家说结论:
1)好的企业,至少应该保证骨干员工年度总薪资3%以上的计划,保证骨干不流失,还有公平性的原则。
2)优秀企业应有年金计划,用来保障员工的退休生活,即使工资略微降低。
3)应当适当设立工会,成为劳动者的发声渠道,而不应该全部依赖于人力资源保障局。
4)优秀企业,应该根据cpi增幅的普遍调薪机制,应该根据cpi的完成度,匹配普遍调薪机制。
5
怎么最大程度保障自己的利益。
35岁之前,成为管理者,摆脱基层岗位,最少管理30人以上团队。
成功的职场人,应该在35岁之前汇聚自己的人脉与资源,保障自己在行业和职场的竞争力,确保自己即使失业,也有猎头源源不断的打电话,来帮你主动联系调配。
这是所谓的职业安全,但可惜的是,不是人人能做到。所以唯一的办法是,在职场重不断的提升和提高自己,尽量做不被淘汰的那一个。
当然,实现财务自由也是另外一条路径。在35岁之前买几栋楼,天天收租也可以。不过,这条路貌似更难。